![]() |
她们,是没有勋章的英雄,她们是河北革命老区最平凡的群体,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岁月中,她们是妇救会干部、交通员、堡垒户,她们做军鞋、送儿郎上前线、掩护干部、传送情报……
她们,是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力量。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母亲,寻找她们,关爱她们,是对历史的守护,也是深深的感恩
河北抗战妈妈之苏庆果:巧埋地雷炸日军
人物档案:革命母亲苏庆果,今年88岁。1927年出生于河北省平山县南王楼村。抗战期间,她作为儿童团的一名成员,跟随八路军埋地雷,炸死三名日军。她还照顾伤员,穿过敌军封锁线传递情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苏庆果老人当年埋下的地雷炸死了3名侵华日兵
88岁的苏庆果老人走起路来像60多岁的人
在绵延千里的太行山东麓,有一处被聂荣臻元帅称作晋察冀边区“乌克兰”的地带,它名叫平山。这是一片奉献的热土,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年代,曾经有1700名平山优秀儿女一次补充八路军,组建的“平山团”壮举享誉全国。
时光荏苒,当年的革命母亲苏庆果如今已是华发老人。
一场春雨过后,平山县东回舍村地里的麦子冒出穗头,鸟雀在田间追逐打闹,田野间已经见不到战争的痕迹。苏庆果拿着一把小锄头在田间耕地,天气更暖和了,她打算种些油菜。刚满一周岁的重孙站在她身边,望着那把小锄头,年幼的他或许以为那是同水枪一样的玩具。
12时,老人起身回家,儿媳已经做好午饭。苏庆果今年已88岁高龄,原本能在家享清福,但老人总是闲不下来,为此儿媳经常说她,但老人觉得多运动身体才好,闲着容易得病。
苏庆果老人经常自己做饭
苏庆果老人带着自己的重孙子在田里翻地
人已老,鬓带霜,虽然满头银发,但老人梳得整齐,虽然身体大不如前,但整个人健谈。一提起抗战往事,老人的话匣就打开了。
1927年,老人出生在南王楼村,10年后日军侵华,苏庆果的人生轨迹就此改变。日军进村,将村民赶到村西边大槐树下,汉奸在树下说只要交代出共产党在哪里,日军不会为难乡亲,村民不肯说。“砰”的一声枪响,苏庆果的朋友顺喜被日军枪杀,这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不能磨灭的记忆。
后来,苏庆果参加了儿童团。在儿童团时,老人参加过埋地雷、炸堡垒、给八路军送信等事宜。说着,老人伸出双手,比划着当年埋得地雷大小,这双手埋过的地雷炸死了三名日本士兵,给顺喜报了仇。
老人回忆,当时日军在南王楼附近建了堡垒,日军要出兵到村里扫荡,在接到消息后,她和两名八路军来到敌军必经之路上埋地雷。“就是把地雷放到筐里背着,一个人拿着镐头,我来埋。”老人兴奋地比划着,她埋地雷时在炸弹边放一个手绢,手绢连着地雷的保险。
日军走到埋地雷的地段,看到地上的手绢很好奇,就用手去拿,并不知道下面连接着引线。当时苏庆果和另外两人已经退到河滩,在那里清楚看到一个日本兵拿起手绢,“砰”的一声,黄土被炸起,同时带走了三名准备下乡扫荡的日军。
遭遇地雷,日军剩余部队冲进东回舍村,将大批村民赶到戏楼下,让村民供出埋地雷的人,最后恼羞成怒,找来一堆玉米秸秆,扬言要烧死村民。苏庆果在村外河滩上潜伏,看到日军推了两个村民进火堆,她赶紧声东击西,引走了日军,随后两名村民在火堆中被救出。
“我对地形比较熟,绕了一圈就跑了,鬼子最后也没找到。”老人有些得意地说,后来她还曾在鞋底夹带信件,在日军换岗期间偷渡过封锁沟,将信件安全送到党支部,由于耽误一天没有回村,村民一度以为她已经牺牲。但在第二天又意外惊喜见到了她。
现今,苏庆果已入耄耋之年,想起这些往事总难免激动。老人喜欢说“生命在于运动”这句话,抗战生涯让她人老心不老,回忆起过往的岁月,老人脸上总挂着孩童般的微笑。在采访过程中不断做手势的这双手,杀过日本兵,也救过解放军,现在老人用它干农活。日子能过得平淡而有滋味,每天柴米油盐酱醋茶,她对此乐不可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