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石家庄市宾南小区董女士家的书橱内,珍藏着一只崭新厚底老棉鞋和三副略有些发黑的银手镯。虽然真正的主人公———当年姥姥亲手做的那双厚底老棉鞋,早已不见了踪影,但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关于老棉鞋和银手镯的故事却流传了下来,见证着在抗日战争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中,东方女性所表现出的特有的勇敢与智慧。
三副银镯子和一把银锁藏在老棉鞋的厚鞋底里
三副银镯子和一把银锁藏在老棉鞋的厚鞋底里
董女士仿制的老棉鞋
银手镯纳进了棉鞋底里
据董女士介绍,上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兵的烧杀淫掠让河北省井陉县天长镇的老百姓每天都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而在当时,她的姥姥家在当地也算得上是一个大户人家。因为担心自己手中留下的三对银手镯和一把银锁有一天会被日本兵抢去,向来有主意的姥姥决定要把它们藏起来。“藏在哪里当时也是想了半天,既然是藏,那肯定是越隐蔽越好了。”聊起当年“藏宝”的过程,董女士说那可是费心劲了。正当姥姥四处寻找而为不知藏在哪里而犯难时,一双新做的还没来得及纳鞋底的老棉鞋出现在了她的视线中,办法有了。
姥姥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这些银首饰藏在鞋底里。董女士说,姥姥把老棉鞋的鞋底纳得有10厘米厚,然后再把鞋底掏出四个洞,把三副银镯子和一把银锁藏在里面,封好鞋面。一直穿着它,度过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三副银镯子和一把银锁藏在老棉鞋的厚鞋底里
半个世纪后银手镯等重见天日
1992年,刚参加工作的董女士拿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一条银手链。姥姥看后,随口说了句“当年我的银镯子比现在的好看多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董女士便向姥姥讨要起了当年的银手镯,姥姥也答应了有一天会给她。
此后不久,姥姥又回到了天长镇,董女士也就渐渐淡忘了这件事情。然而,在董女士临结婚前,她和母亲回井陉通知姥姥,临回来时,妈妈和姥姥的动作和神态引起了董女士的注意。“当时姥姥谨慎地用钥匙打开年久的柜子,迅速扽出一个大包,又迅速塞到妈妈事先准备好的提兜里,两人都表情严肃,我当时也不敢问是怎么回事。”回忆起当年的场景,董女士还是历历在目。在回来的火车上,妈妈只是给董女士说了一句:“这是你要的东西。”
回到家后,董女士的妈妈终于大大方方地把一双老棉鞋递给她说:“你要的银首饰在鞋底里。”第一次看到这双老棉鞋时,董女士非常惊讶,想不到这个世上还有底子这么厚的老棉鞋,厚到难以想象的程度,就像京剧里男性角色所穿的厚底官靴一样。好奇也只是好奇,这丝毫没有挡住董女士当时得银心切的心情,在几次翻来覆去的抚摸、揣测之后,她还是禁不住诱惑,动手将鞋面掀掉,将鞋底层层分离,取出了藏在鞋底半个多世纪的银首饰,扔掉了那双老棉鞋。
老棉鞋银手镯的故事要代代相传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姥姥的离世,对于拆鞋这件事,董女士越来越后悔。董女士说,“我母亲隐隐约约能够回忆出姥姥在煤油灯下纳鞋底时的情景。我也能从细密的手工和严丝合缝的镶嵌中想象出当年姥姥纳老棉鞋时的无奈。那双充满民间妇女智慧与汗水的老棉鞋,就这么被年少无知的我给拆了。”每当想到这些,董女士就会后悔万分。
2014年,为了缅怀姥姥,董女士开始在附近村里寻找还会做厚底老棉鞋的人,希望能重新做一双厚底老棉鞋,把手镯和银锁放进去。可惜的是会做这种鞋的人都嫌太费事拒绝了她。无奈,董女士只好自己动手,花费了三周的时间,用胶水和布条勉强粘出了三厘米厚的鞋底。“虽然这些家传的银首饰,并不是什么贵重器物,也并不能用现代的价值观来衡量,但是这双老棉鞋和三副银手镯的故事,见证了那段战火纷飞、流离失所的岁月。”在采访结束时,董女士表示自己会让女儿把这些物件以及背后发生的故事一代代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