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余热生辉夕阳红
徐峰
在阳原县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见到三位古稀老人骑着自行车,每天奔走于各个企业、单位和学校间。为了那些濒临失学的孩子们,他们没有在家安享晚年,而是选择不辞辛劳的奔波。这种“如蚕吐丝惜晚年,甘献余力度夕阳”的精神让人感动、让人肃然起敬!他们便是阳原县慈善总会文芳教育促进会的会长申文芳,名誉会长、原人大主任周广昌和副会长于献广。
为了共同的心愿
提起文芳教育促进会就不能不提到一个人,他便是促进会的发起人、现任会长申文芳老人。老人曾在公安战线上工作,接触过很多青少年犯罪的案例,让他很揪心。退休后,老人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关心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工作当中。他不辞劳苦、日积月累、收集整理青少年案例近三十多万字,编写了《青少年成长启示录》一书,分发到全县各中小学中。他还经常到学校里为学生讲法律课,让孩子们从小懂得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与师生的交往中,老人发现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孩子,由于各种非正常原因濒临失学。孩子们那无助的眼神在脑海里一一滑过,他清楚的知道那些贫困孩子最需要的是书本、是知识。他想到自己家庭贫穷,是靠着国家发放的助学金完成学业的,是党和国家给了自己学习的机会,让他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现在,该是回报社会的时候了。于是,便萌发了要成立一个资助贫困学生、激励留任山区教师的教育促进会,以吸引更多的人关心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有了这个想法,他竟然激动的一夜未睡,一大早就跟老伴商量,要拿出讲课时有关学校、单位奖励他的1.7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他说那些贫困的孩子们,多么需要社会的关怀呀!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身板还硬朗,能救助一个孩子上学就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老伴没有阻拦,因为老伴知道,只要是他想干的事拦是也拦不住的。随后,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老朋友——于献广和周广昌,两位老人的心也跟着激动起来,能在有限的晚年干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他们觉得生命有了价值。于是三双饱经风霜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
为筹建教育促进会,他们不畏严寒、冒风雨、顶热浪,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访企业、跑单位、找个体。一个单位或企业,去一趟基本上是不行的,总得去上三五趟。老人们记得最清楚的那家企业,竟然跑了六趟,去一次,老总不在;第二次,又不在;第三次,在开会,等到下班会还没散;第四次,出门了……,其实老人们明白,人家是在找借口不愿见他们,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六次登门后,老总终于把老人们请到办公室,听老人们讲促进会和双特生的事儿,老总被感动了,说:“前几次不愿见面实在是事出有因,现在好多人总是以各种名目来要钱,企业负担不了只能躲了,但老人们干的是一件没有私利的好事,所以我们要全力支持!”多么真诚的话语,这是社会对促进会工作的肯定啊。就这样,三年来老人们不知跑了多少路、遭了多少难堪和冷遇,但同时也得到了大多数单位的支持与理解。
众人拾柴火焰高
老人们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周围的人。教育促进会不断发展,会员中有个体老板,有在职公务员,还有下岗工人。现任副会长常连永是一家百货商场的老板、泥河湾情怀联谊会的会长。他得知老人们的事迹后,深受感动,决心也要尽一份力。于是他发动周围富有爱心的人士与20名“双特生”建立了“手拉手”结对资助关系,而且每年都是自己开着车,下乡村去寻找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孩子,然后把钱亲自递到孩子们手中,然后一脸满足地离开。
现任促进会副秘书长是个体户,说起自己加入促进会的过程,她还是记忆犹新:那天,我出外办事,遇见了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是申文芳和于献广两位老人,于是上前问候,并了解到了老人们是在为贫困的双特生奔波,就被老人们的精神感动了。心想,几位老人这么大岁数了,还这样不辞劳苦,我们年轻人为什么不能也干点有意义的事儿呢?于是,我当即表示要加入促进会,从此走街串巷又多了一个年轻的身影。促进会因为要经常碰头开个小会,教育局提供的办公室一到冬天温度太低,她怕老人们身体吃不消,就让出自家一间有暖气的房子作为促进会的会议室。而且,只要是促进会有活动要下乡,她从来都是二话不说扔下生意就走。
促进会所有工作人员都是这样,他们甘愿放弃休息时间,把个人利益抛到九宵云外。其原因是受三位老人的感染,也是因为心里那份善良。这些人的加入给促进会注入了新鲜血液,让这支队伍充满了活力,三位老人信心更足了。
值得一提的是一位下岗女工陶女士,她早年下岗,一直靠打工为生,但了解到促进会的情况后,硬是要捐300元资助贫困生。300元对于她那个贫寒的家庭来说,是一个月的饭菜钱啊,但一向节俭的她在这件事上却毫不吝啬。她说:“我也是苦孩子出身,如今看到有这么多人关心贫困儿童,心里真高兴,就让我也尽一份心吧。”她的话语虽然平淡,但那份真情却令人感动。
“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三位老同志为教育事业干了一件实实在在的事。”县委书记朱旗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如是说。
2007年9月5日,在县委县政府和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隆重召开了文芳教育促进会的成立暨奖励、资助大会。会上,县委书记朱旗、原县长郭英发来贺信,盛赞其为善事义举。原县委副书记李进勇到会讲话,称之为“2007年感动阳原的一件好事”。
三位老人不顾年事已高,一次次地深入到偏远山村,投入到对“双特生”和扎根山区农村优秀教师的调研工作中,促进会副会长于献广深有感触地说:“崎岖的山路、简陋的教室、孩子们期盼的眼神,这些都是对我们一次灵魂的洗礼啊。”15岁的海燕,5岁时,母亲离家出走了,父亲想不开精神失常了,爷爷也在绝望中上吊自尽了。可怜的父女俩只好靠亲戚和好心的街坊邻居接济艰难度日,后来父亲也死了,海燕成了孤儿。12岁的小玲,她的父亲7年前做了右肺切除手术,生活的重担过早地压在了小玲稚嫩的肩上。她每天放学回家后,除了做作业、做饭,还得照顾父亲。还有一个男孩,前些年父母下地干活时,遭遇雷电,父母双双离他而去,他只能随年迈的姥姥、姥爷一起生活。如今已上高中一年级的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但年迈的姥姥、姥爷没有经济来源,只是靠着舅舅接济的几个养老钱来供他上学。他时刻面临着缀学的危险……这些孩子们心酸的境遇牵动着老人们的心。
三年来,在三位老人的带领下,促进会建立“双特生”档案400多份。资助“双特生”120多名,发放资助金8万多元,这些钱承载着太多的爱,让孩子们感到了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促进会还拿出15000元专门奖励了20名扎根贫困山村的老教师。这些钱也许是微不足道的,但那是社会对于他们这些勤勤恳恳在山区耕耘的“老黄牛”精神的一种肯定。
前景无限好
新一轮的助学活动又要开始了,三位老人又开始奔走于城乡之间。见到他们的人都觉得老人们精神矍铄、目光坚定、全无古稀之年的老态。其实他们也感觉到累,但是孩子们的期望给了老人们动力,心中坚定的信念让他们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
特别是教育促进会里老中青三结合的队伍在一天天壮大起来,老人们从心底感到高兴。因为有了这些人,促进会这支接力棒就可以一直传下去!
前些天,在县委办、政府办的牵头下,阳原供电分公司、县国土资源局、县一中、县实验小学等几家单位陆续成为文芳教育促进会的会员单位,在他们的资助下,又有十几名双特生得到了资助。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看着这些学子能够留在心爱的教室里把书读下去,三位老人感到很欣慰。他们相信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慈善事业的前景也会越来越好。
阳原县委老干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