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宽城老党员义务照看烈士碑6年
        正文浏览次数:525
  2014/12/10 23:28:3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在革命老区宽城满族自治县王厂沟村,66岁的老党员刘广文6年来义务照看烈士碑,并为来此瞻仰的5000多名游客进行义务讲解,默默坚守、不知疲倦。刘广文说,“只要我能干得动,就要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


      每处地方都有一个故事


      刘广文是一名老党员,曾在村中小学当了12年民办教师,后又在村中担任党支部书记。


      王厂沟位于宽城西南部孟子岭乡,现已成为承德市和河北省的红色旅游重点景区之一。王厂沟南临万里长城重要关口之一的喜峰口,北临有岭峻峰险之称的燕山,西临冀热边的母亲河滦河,东临青龙-平泉-喜峰口公路,是连接关内外的咽喉要道。抗日战争时期,王厂沟是我党出入长城、沟通冀东热南、扩大游击区、发展战略村、建立根据地的中心站。在1941年至1943年间,中共冀东区委、冀东军分区、兵工厂、医院、报社等都曾经设在王厂沟。后来,由于遭到日本侵略者“三光政策”的严重摧残,所有的房屋、大片茂密的森林被烧毁,秀美的山川变成了光山秃岭。抗战前500多口人的王厂沟村,有278口人死在日伪的屠刀之下,有50多口人在“猫山”抗日期间冻饿而死。王厂沟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一个悲伤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写下中国人民可歌可泣的抗击日寇侵略的斗争史。


      1968年,承德市统一在王厂沟拉练,经过当地党史办的努力,他们寻找到许多珍贵照片和实物,在村部建成了一个展览室,全市的工人团队、大中专院校等都来到这里拉练参观,而当时正在村小学教书的刘广文则担任了讲解员。一年多的时间里,刘广文面对着不同的人讲解着相同的故事,却怎么也不觉得厌倦,因为中国人民不屈的抗争史深深地烙在他的心里。


      义务照看烈士碑6年


      这些年来,随着村中居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水库搬迁,和刘广文一起生活在棒山沟里的9户村民陆续搬出了山沟,而刘广文却一直坚守在山沟里。


      刘广文的一双儿女都是国家干部,都居住在县城里,儿女曾劝父母搬出山沟,但老两口却说什么都不愿意,“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这里曾留下烈士们的足迹,故土难离啊。”于是,他们成了大山深处唯一的一户人家,他们守候着那一段段说也说不完、却又百说不厌的故事。


      2005年,有关部门决定在王厂沟建立一座纪念碑,当年9月,宽城王厂沟抗日英雄纪念碑宣告完工。纪念碑的碑文是抗日将军李运昌的亲笔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


      从纪念碑建立之日起,刘广文除了农活外便又多了一项“工作”,每天早上很早就起床来到纪念碑下,用扫帚清扫纪念碑下的浮土和落叶。无论寒暑,刘广文从没有间断过,至今已有6年时间了。


      2007年正月的一天,宽城普降大雪,刘广文早起后便拿起铁锹出了家门,那时候村中的小路还是泥土路,阴坡因为风刮雪大量堆积,深的地方到了膝盖处,刘广文只好用铁锹一点点将雪铲到路边,其身后老伴杨玉娥一点点地清扫着路上的积雪,他们扫出来的路方便了来参观的人们。


      “他起得早,冬天扫雪,夏天还要将挡路的山柴砍掉。他不光只扫纪念碑附近的土或是雪,而是从纪念碑一直扫到村部,少说也得有三里地。”杨玉娥说,这些年来,刘广文在纪念碑旁植树种草,进行道路维修从未间断。


      为5000多游客义务讲解


      在刘广文的家中,有一本厚厚的账册,这本账册里记录着每一位来此参观的人的姓名、时间等。“从2005年至今来王厂沟参观的已有5000多人,他们基本上都是由我给讲解的。在王厂沟没有人比我更讲得清这段历史。”老人自豪地对记者说。


      随着纪念碑的建立和交通的改善,每年来王厂沟瞻仰纪念碑的人越来越多,“有时候一天就要来五六拨人,上午两拨下午三拨”,老人从不嫌烦,都会积极为来参观瞻仰的人们进行讲解。

 

      只要看到路上来了人,不管是在家里还是在地里干活,他都会放下手中的活计。有时来人因为穿着高跟鞋没法上山看遗址,他还要给人家找鞋,领着人家上山。”杨玉娥告诉记者,因为有的遗址离家较远,刘广文领着去参观一般都需要一两个小时。“来王厂沟的不仅是本县人,还有承德等地人,如果没人给他们讲解,他们对历史一点也不了解,便不会再想来了。有了我的讲解,他们心情很愉快,也知道了这段历史。”


      实际上,在没有大批游客之前,刘广文讲解的对象是村中的小朋友们。村中的小朋友们一茬茬地听着刘广文讲的革命故事长大。“有时让我十分感动,孩子们放学后来这里玩耍,总会把路边最美的花采来放在碑座下,一到夏天纪念碑旁摆满了鲜花。苹果熟了,孩子们会把苹果拿来祭奠先烈。”刘广文告诉记者,“让孩子们从小知道这段历史,教育他们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是我们老党员的责任。”


      如今,一条崭新的水泥路将要修到碑下,而按照县里的规划,纪念碑下不仅要建广场,还要建设一座纪念馆,并与附近的其他红色旅游景区连成一片,重点打造红色景区。“只要我能干得动,我就要坚持下去。”刘广文说,宣传爱国主义教育、让人们知道那段历史的路没有尽头儿。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陕西西安退休老人10年间义务为社区办黑板报 累超300期
  • 2015/11/5 15:15:11
  • 一门手艺坚守76年 90岁老人如今还摆摊修车
  • 2015/5/7 11:11:15
  • “义务理发活雷锋”范兆宏
  • 2015/5/5 15:16:27
  • 定州73岁的“广播爷”义务广播21年
  • 2015/5/5 14:59:50
  • 河北大城七旬老党员刘福顺义务针灸治病五十载
  • 2015/4/27 10:51:54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