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金溪县,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名叫王玉同。他将家人艰辛创业、家庭和睦等事,每月汇集成一份特殊的“报纸”——《家庭导报》,分别寄给200多名晚辈子孙,弘扬亲情美德,鼓励后辈奋发有为。至今,这份“家报”已整整办了十年。这一故事在当地被传为佳话。
10月底,记者来到王玉同家时,他刚从大儿子王行胜那里取回第126期《家庭导报》的样稿。记者看到,由于刚过国庆,这一期专门打出了“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二周年”的祝贺语。来稿中,有的是手写的,有的是打印的。王行胜说:“现在,父亲将打印、复印等杂事交给了我,但审稿、改稿、邮寄依然坚持自己干,还经常自己写稿。”
今年85岁的王玉同办“家报”的念头源于十多年前。王玉同是金溪县的一名离休干部,家里兄弟姐妹多,200多名晚辈子孙分布在赣、湘、辽、闽、陕、粤、黔等十多个省份。老人发现,由于相隔遥远,亲人互相之间交流少、沟通少,有些甚至几年难得联系一次。于是,他萌生了办一份“家报”,互通信息,联络亲情的想法。但遭到了家人的反对。2001年,王玉同瞒着家人,写稿、组稿、刻板、油印……悄悄地办出了第一期《家庭导报》。
精心编排的《家庭导报》问世了,王玉同也最终得到家人的支持。从此,每月一期的“家报”坚持不懈地办了下来。王玉同不仅是“主编”,还是主要撰稿人,无论是走亲访友,还是外出旅游,都随身带着纸和笔,随时进行“采访”,回来就为“家报”写上一篇。
翻阅这125期《家庭导报》,记者发现,这张小小的报纸,居然有着如此丰富的内容。它设有“家庭新闻”、“革命工作回忆录”、“人生感悟”、“家中学子”、“故乡巨变”等十多个栏目,
字里行间渗透着浓浓亲情,弘扬着人间美德。
它是联系亲情的纽带,是美德教育的平台。2004年,全国开展“中华孝敬老楷模”评选活动,《家庭导报》在头版刊发消息,并号召家族成员人人争做“孝亲敬老之星”;全国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家庭导报》要求家族成员积极参与,并对家族成员李见清精心护理瘫痪在床的母亲一事给予通报表扬;2007年,王玉同的外甥刘唯伟参军入伍,《家庭导报》及时刊登“光荣入伍”稿件。一名在外省工作的家族成员写道:“一份‘家报’在手,天涯犹如咫尺,见报如见人,倍感温馨。”
爱国主义教育是“家报”的永久主题。遇到重大事件,《家庭导报》都要出增刊。汶川地震后,《家庭导报》特地出了一期抗震救灾增刊,悼念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并专门刊发了王玉同的儿媳邹丽红写的“有爱就有希望”一文,号召家族成员捐款。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王玉同在《家庭导报·奥运特刊》中,刊发了“喜迎奥运祝福祖国”、“奥运随笔”、“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盛况空前”等稿件,把欢快的情绪传递给整个家族成员。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一个家庭和睦了,一个家族友爱了,一个民族团结了,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王玉同说。目前,共有30多人考上了大学,30多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有100多人分别被单位评为先进。王玉同的孙女、北大研究生王欣在《家庭导报》上撰文:“‘家报’时刻告诫大家要自尊、自爱、自重、自律,使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在广州工作的王玉同外甥荀铁军写道:“‘家报’犹如指路灯,让我在工作中不迷失方向。”
11月1日,第126期《家庭导报》如期“出版”了。王玉同老人像以往一样,再次来到邮局,将“家报”寄往全国各地。126期“家报”,126个心愿,126份祝福,祝愿王玉同的《家庭导报》越办越好。
编辑: 舒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