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填坑、排水、培路基……这条路,郭三义务维护了14年。
■一手老茧
■有空就扫大街。
■瘦弱的老人有颗善良的心。
为方便村民出行,他十四年如一日维护通往县城的机耕路;为了村里有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他有空就扫大街;为了大家晚上出行,他带头和乡亲们在村内安上了路灯。有人说他是疯子,但乡亲们却称他是农民中的“活雷锋”。他,就是行唐县独羊岗乡独羊岗村村民郭三。
事迹
打工路上带铁锹,见沟就垫平
在行唐县独羊岗村西,有一条通往县城的机耕路,由这条五里长的路去县城,要比走乡村公路节省一半的路程,所以每天都会有很多人选择这条路通行,这条路,也是郭三从家到县城建筑工地干活的必经之路。
郭三上下班时,总要带一把铁锹,见到路面上的坑凹,浇地时冲坏的路基,他总要填上几锹土,把路填平。路上有块石头坷垃什么的,总要把它移到路边,保持道路的平整。每逢下雨,机耕土路就会泥泞不堪,郭三要比往常早两三个小时出发,边走边把路上的积水排干,把车沟垫平。有时上班的时候没干完,下班后还要接着干到深夜十一二点。就这样,郭三一直坚持了十四年。十四年间,从这条路上经过的人和乡亲经常能看到郭三弯腰修路的身影。
“小时候,我们弟兄几个,老三身子骨最弱。他修路经常起早贪黑拼命干,可把我老娘心疼坏了,嚷着吵着要我去劝他,可他说路修不好睡不着觉,没办法,只好依着他。”郭三的大哥说。
两次带头捐款,号召村民集资铺路
2009年,家里打井,剩下了两方碎石子,郭三盘算着用来铺路正好,就向做铸造生意的赵永刚借三轮车拉石子。赵永刚得知来意后,建议不如多拉几车碎石子把五里路都铺上。郭三当即掏出200元,赵永刚也拿出500元,还差一些,郭三又跑去联系村里其他个体户。
众人拾柴火焰高。在郭三的带动下,大伙一上午就捐了2200元,买了8大车碎石渣,找来推土机,把路铺了厚厚的一层。当推土机老板得知是乡亲们自发集资修路时,非常感动,只要了油钱,连工人工资也都由他个人垫付。
去年,乡中学盖教学楼,运砖的拖拉机轧坏了路面,郭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再集资修路,但又担心惹老伴生气。郭三晚上睡不着觉,叫醒儿子商量,儿子说:“修吧,我支持您,娘的工作我去做”。就这样,61岁还在建筑工地铺地砖的郭三又拿出了500元。但这点钱要想修好路不过是杯水车薪,郭三想到了发动群众,倡导村民捐款。谁知在村大喇叭上一广播,轰动了多半个村子,大家纷纷解囊,多则上千元,少则几角钱,短短三四天时间,捐款12000元,不仅修好通往县城的机耕路,还把村北、村南的两条机耕路也推平铺上了碎石渣。
“以前,通往村北庄稼地的路很窄,夏天收割机进不去,秋天拖拉机进不去,春种秋收都要绕道邻村,很不方便,自从郭三带着大伙修了路,现在真是方便多了。”村民赵香凤高兴地说。
路平了,耕种机械能下地了,但机耕路上浇地用的垄沟却是个不大不小的麻烦。浇地时,经常会有村民在平整的机耕路上挖道垄沟,把路冲得乱七八糟。郭三就把村里散落的旧牛槽运到地里,把牛槽两头锯开,几个连接到一起,形成一个小小的漫水桥,既节省又结实。后来旧牛槽找不到了,郭三就把铺地板砖的下脚料带回,一块一块地拼砌成漫水桥。
卖掉家里暖气片,贴钱出力安路灯
郭三的家紧临一条街,为了乡亲们夏天纳凉方便,他在房角处安了一盏灯,左邻右舍闲暇时聚在一起,在灯下打扑克、聊闲天,非常融洽。
去年夏天,有人提议:“郭三,把咱这条街里都安上路灯吧,晚上出门就不黑咕隆咚的了,咱们也过过城里人的生活。”“对呀,这样晚上也不会跌跤了。”郭三琢磨。
说干就干,第二天,郭三把家里几组旧暖气片卖了495元钱,到县城买了电料,向电工借了脚扣,爬杆、挂线、没过几天,郭三还真把一条街安上了路灯。
灯亮了,有说好的,也有说风凉话的。但郭三心里只有一个信念:只要我一直坚持做好事,相信大家最后一定会理解。
一条街上的路灯亮了,还有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街需要光明,郭三的财力有限,为了发动乡亲们支持安路灯,郭三从家里拿了1000元,买了台玉米脱粒机,免费让乡亲们使用,帮助乡亲们脱玉米粒。
郭三的妹妹回娘家,见郭三在5米高的电线杆上挂线,急得高声嚷:“三哥,你是不是疯了,要不赶紧住医院吧。”
良善最能感动温暖人心。“郭三这么大年纪了,还爬杆架线,贴着钱为乡亲们办好事,人家这是图个啥?”乡亲们思忖着。越来越多的人行动起来了,你一百,我五十……从去年入冬以来,郭三共发动群众捐款8000多元,安装路灯100多盏,不仅村里的7条大街道安上了路灯,连小胡同里也亮起了灯。
影响
一人带动一村人做好事
2002年春天,郭三天天修路的事,被当地一位干部发现了,当即捐款2000元,支持郭三修路。
“郭三,只要是为大家办好事,有了难处你说话,需要多少我们帮多少。”村里几位个体老板表态。
前两天,郭三组织成立了村秧歌队,平整场地时,需要占用两个村民的部分旧宅基地,郭三和人家商量,对方爽快答应了,“郭三建个秧歌队,大家没事了可以来这里活动活动筋骨,扭扭秧歌,唱两嗓子,这是办好事,俺们当然要支持。”对方说。
年前,郭三提议,在村大街上挂“吊挂”,看着热闹喜庆。为了节省资金,郭三没有买成品“吊挂”,而是买了布料,找到几个妇女商量,请她们帮着加工。虽然年前乡亲们都在忙着准备过年,但她们还是搁下家里的事情,用两天工夫缝制了400多条“吊挂”。春节期间,到独羊岗村走亲戚的人都说“你们村真不一样,到处张灯结彩的,真喜庆,真有年味儿!”
“郭三这么大年纪,还贴钱费力为大伙做好事,他不仅影响了我,还教育了我。”郭小白说,原先对家里的活儿不上心,干什么也是吊儿郎当的他,在郭三的影响下,发生了很大变化,不但过好了自己的小日子,还经常拿起扫帚扫一扫相邻的街道。
“郭三一门心思为大家着想,实心实意做好事,在他的带动下,我们村的村风也变了,打麻将,讲闲话,搬弄是非的少了,村里的矛盾纠纷少了,想正事,做好事的多了。”独羊岗村党支部书记郭连民说。
声音
郭三:我死后要捐献遗体
郭三从家里拿钱,给乡亲们做好事,老伴有时也会埋怨几句,郭三就和老伴解释:“这比我们以前给人家白帮忙时好多了。”
原来,郭三年轻的时候,是村里有名的木匠,很多时候乡亲们修房盖屋打家具,都要找郭三,郭三给乡亲们白帮忙,不仅不要钱,有时还要搭上木料。有几年,帮忙都帮得家里揭不开锅,但郭三还是一直坚持到今天。
“现在,吃饱了,穿暖了,政府对我们这么好,不仅让我们白种地,还给钱,你不做点好事还能做什么?再说人这一生,总得干点什么,路修宽了,别人走,你也走啊,装上路灯,大家方便了,咱自己也方便啊!”谈起做好事的缘由,郭三率直地说。
“不仅活着要做好事,死了我也要做好事,我已经和儿子商量妥了,等我死后,遗体要捐献给那些有用的人。”郭三说。 □文/图 本报记者 李洁夫 通讯员 王伟鹏 刘宏
好人郭三画像:
63岁的郭三,个子不高,话语不多,满手老茧,看上去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汉。除了种地,郭三还是当地小有名气的铺地砖“老把式”。
好人郭三语录:
■我比不上雷锋,但我也要发一份光,献一份热;我干不了大事,但我可以做身边的小事,给别人提供一点帮助,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感染更多的人做好事、行善事。
■只要我一直坚持做好事,相信大家最后一定会理解。
■现在,吃饱了,穿暖了,政府对我们这么好,不仅让我们白种地,还给钱,你不做点好事还能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