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聊城七旬老人演绎大爱传奇
        正文浏览次数:602
  2014/12/10 23:28:35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他是一位76岁的老人;他是寒门学子的圆梦人,每年出资6万元资助那些优秀的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他是孩子们真心爱戴的“张爷爷”,11年来累计捐资66万元,资助学生1069人次,其中396人考入重点大学,532人参加了工作……

 

    其实,他只是阳谷县阎楼镇吴海村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民。

 

    他,就是张德宪。

 

    贫困失学  
    心底留下求学梦

 

    张德宪于1936年出生在鲁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兄妹七人的先后出生,使这个本就相当贫困的家庭陷入了更加艰难的境地。尽管这样,父母还是东挪西借,把聪明上进的张德宪送到学堂念书。然而,父亲积劳成疾离世后,张德宪不得不辍学回家,帮助母亲承担起抚养兄妹7人的家庭重担。

 

    那一年,张德宪年仅12岁,连小学二年级都没念完。尽管爱才的塾师找上门来,想要把他领回学堂,但是面对孤儿寡母生活无依的窘境,最终也是爱莫能助。

 

    贫困失学成了张德宪心里的一块伤疤。直到现在,每当看到身背书包的孩子,他还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羡慕的眼神。

 

    上世纪六十年代,张德宪参加了工作,先后在信用社、拖拉机站、棉站等公社部门做临时工。因为张德宪积极上进、勤奋能干,这些单位都曾想把他转成正式工作人员,可是每一次都因他文化程度太低而未能成功。最后,张德宪只能回到家乡务农。

 

    从那时起,张德宪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1966年9月,听说村里有面临辍学的孩子,他就毫不犹豫地拿出4元钱,主动到学校为8个孩子交上了学费。而在那个年代,一个普通家庭一年的结余也不会超过10元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张德宪的4个子女先后走进学校,靠种地的微薄收入,根本没法供孩子上学,张德宪在“副业”上动起了心思。

 

    饲养家畜、家禽,栽种树木,卖药材,卖棉花,打零工……张德宪和老伴起早贪黑、辛勤劳作,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尽可能地多挣点儿钱,让孩子们安心地读书。

 

    要开源也要节流。那些年,张德宪和老伴节衣缩食,生活过得极其艰苦。

 

    有很多次,亲朋好友看不下去了,就劝他别再坚持让4个孩子都念书了,让大点的孩子回家帮一帮他。张德宪总是笑着摇摇头:“我不能让孩子们像我一样,当‘睁眼瞎’。只要他们自己愿意读书,我就一定供到底。”

 

    有一年,懂事的大儿子张怀印心疼父母,主动提出要退学回家,帮父母供养弟妹上学,张德宪坚决不同意。

 

    正是凭着这份执着和耐心,张德宪的4个子女相继完成了高中学业,而且个个刻苦努力、成绩优秀。

 

    捐资助学  
    善举获子女支持

 

    改革开放后,张德宪的4个子女相继成才,先后走上了工作岗位,有的还做出了不小的成绩。其中,老二张怀生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毕业后,进入外贸部工作,后来下海经商,很快就做出了一番业绩,还创建了自己的跨国公司。

 

    孩子们事业有成了,家庭富足了,他们就想把张德宪和老伴接到城里安度晚年,但是张德宪和老伴一次次婉言拒绝了孩子们的请求。他认为自己身子骨还硬朗,依然可以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对于父母的决定,子女们既心疼又无奈,他们决定多给老人一些钱。有一年春节,4个子女一下子给了两位老人4万元“孝心钱”。到2001年春节,张德宪手里已有20多万元“巨款”,全是孩子们过年过节孝敬他们的,两位老人却从未动过一分。

 

    子女们知道两位老人手里有钱,但过年过节依然照给不误,他们也照收不误。有时,子女们开玩笑说:你们都步入小康了,今年就不用给了吧。张德宪却总是认真地回答:“这笔钱我自有用处,你们不尽孝可不行。”

 

    谜底终于在2001年春节揭晓。大年初一这天,张德宪和老伴在堂屋里给子女开了个家庭会。他首先给孩子们讲起了自己的家世和早年失学的境遇,以及几年来周围农村孩子失学的情况,接着就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在阳谷一中成立一个助学基金会,把这些年来自己积攒下的这笔养老金逐步捐献出来,每年拿出五、六万元,帮扶那些贫困学生完成高中学业。本来张德宪还担心这一想法会遭到孩子们的反对,没想到话刚说完,孩子们就纷纷表示赞成。

 

    这个春节,捐资助学成了全家人的热门话题,包括资助对象的确定、金额和资助程序,张德宪和子女们往往一商量就是大半天。最后,他们商定:2001年暑假开始实施第一次捐助,每学期开学前,把钱送到学校。

 

    看到孩子们这么理解、支持自己,张德宪心里真是乐开了花。为了能使以后的资助长久持续下去,也为了尽量减轻子女们的负担,张德宪主动宣布自己要戒烟戒酒,还婉拒了孩子们要给他买电动车、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家用电器的想法。

 

    大爱无言  
    真情感天动地

 

    转眼间到了2001年秋季开学的时间,张德宪骑着自己那辆破旧的自行车,兴冲冲地来到阳谷一中,向学校领导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当时,在场的学校领导都被这位衣着朴素、面目清瘦的老人感动了,当即表示:学校一定协助老人把这项爱心工程办好,争取在一周内让全校优秀贫困的学子享受到这笔助学金。

 

    之后的几天时间里,学校安排专门人员,具体落实助学基金会成立的各个细节。张德宪还和学校工作人员一起,几次进入学校食堂和教室进行调查,计算学生一个学年下来所需要的生活费用。当得知6万元就能保障一中全体贫困优秀学生一个学年的基本生活时,张德宪心里感到十分高兴。

 

    张德宪捐资助学的消息很快在全县传开了。他的很多亲戚朋友听说后,很理解他的做法,但也有个别亲戚不理解:“这么多钱花在那些素不相识的人身上,到底图什么?”张德宪总是耐心地解释:自己不想让孩子们像他一样,留下一辈子的遗憾,再说自己家几个孩子都是从阳谷一中毕业的,他这样做也算是对学校的回报。慢慢地,在他的耐心劝导下,亲戚们也都逐渐理解了他的做法。  
    在“阳谷一中张德宪教育基金会”成立大会那天,张德宪戴着大红花,坐在主席台上,脸上挂满了欣慰的微笑。当他亲手把救助金发到72名贫困学生手上时,台上台下掌声雷动,很多在场的人感动地流下了热泪。

 

    接下来的十多年里,张德宪总是在每个学期开学前主动给校领导打电话,把救助金如数送到学校,并且亲自把一份份救助金送到同学们手上。

 

    张德宪捐资助学的善行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他也多次被授予市、县捐资助学的楷模和阳谷县十佳公民等各种荣誉称号,但他本人却一直保持低调,从不愿对人多说一句。在张德宪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普通、理所当然。因为在他的心目中,金钱是财富,精神同样也是财富,而且是更重要的财富,尤其是衣柜里被资助学生寄来的1000多封信和节日贺卡,那才是他最真贵的财富。

 

    上德若谷,大爱无疆。只为实现心中一个愿望,张德宪这位普通的农村老人坚持了11年,累计捐出资助款66万元。很多人称赞他是我们身边的好人,是让聊城人骄傲的“活雷锋”。我们相信,那些受到捐助的学子们会记住他,世人会记住他,历史也一定会记住他。(朱玉东 曹爱敏 肖明乐)

 

    责任编辑:颜莉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邻居老人生病,她和家人轮班侍候
  • 2016/8/1 16:12:08
  • 失智老人,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
  • 2016/7/22 14:05:39
  •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20年
  • 2015/11/6 13:56:05
  • 陕西西安退休老人10年间义务为社区办黑板报 累超300期
  • 2015/11/5 15:15:11
  • 桥边的老人
  • 2015/10/20 15:58:20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