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扬州网讯 丁伙镇是远近闻名的舞龙之乡,而71岁的潘春宏则出身于扎龙世家,他也被评为扬州市“非遗”项目传承人。
七旬老人扎龙已60年
“10岁时就跟着爸爸学扎龙、扎花灯。现在算起来已经有60年了,丁伙人舞的龙差不多都是我扎的。”潘春宏说。
“上世纪70年代,高桥一家村办厂迁址时,大伙儿想舞龙庆祝,于是就来找我扎龙。那时,买布还要布票呢,村里把13个生产队卖生猪奖励的布票集中起来,买来布。那时候的龙鳞还是将碗口压在布上,然后用笔沿着碗边画个半圆,一条10多米的龙身,光龙鳞就要画上两天……”谈起早年扎龙,潘老仍记忆犹新。
如今,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逢年过节或是谁家有个喜寿宴都会请人来舞龙助兴,所以现在玩龙的人越来越多,仅丁伙镇就有近30条龙。且找潘老扎龙的人也越来越多,除了本镇的,还有姜堰、邗江、天长、六合等地的人慕名而来。
潘老介绍说,现在扎龙都有国际标准:龙身长18米、直径34厘米,分9节。除了客户有特殊要求外,都按照这个国际标准来扎。也有人要扎13节、15节的。
虽说舞龙是一项传统技艺,但潘老也不是墨守成规,而是在不断地探索创新,所扎的龙更具有时代气息。
他扎的龙注重与时俱进
潘老说现在龙鳞已经不要用碗来画了,而是把图案在纸上画好,然后交给印刷厂,由机器在布上画鳞,一来节省了时间,二来印刷出来的龙鳞要比手画的色彩更鲜艳。另外,原先龙嘴是固定地张着,龙嘴中含一只球,这些年经过研究,已经把龙嘴设计成可以张合的,在舞动时比固定的龙嘴显得活泼多了。
不过,最让潘老得意的是龙眼发光和龙嘴喷火。潘老介绍说,他经常在电视、杂志上看一些关于舞龙的节目和照片,有一次在电视上看到有龙嘴里可以喷火,就去请教村里做烟花的师傅,回去一试竟然成功了。龙眼发光用的是可以充电的手电筒,一只眼睛用一只电筒,刚好邻居是电工,他就去请教,怎么把两个电筒的线串在一起,用一个开关控制,一番捣鼓后,一双发光的龙眼就制成了。而且现在发光的龙头还特别受欢迎。
潘老还有一个独特的创意,就是扎花木龙。“丁伙是花木之乡,我还用龙柏排成龙身,扎出了丁伙花木龙。扎龙只有创新,才能保护这传统的技艺。” 潘老说。驻江都记者 尹晓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