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燕赵都市报冀东版记者 田林 王天译
创建一个“民俗博物馆”需要多长时间?很多人不会知道答案。而唐山遵化的退休老人赵宝印会告诉你,创办这样的一个“博物馆”需要3年多的时间。5月21日,记者探访了这座有赵宝印创办的位于遵化市东旧寨镇七户村的“民间博物馆”。
农家院中办起博物馆
5月21日下午4时许,记者来到距离遵化市区约20公里的东旧寨镇七户村。在村委会后面,一座面积约为360平米的院子就是赵宝印在村里的院子。如果不是围墙外摆放的一排排石雕和围墙上悬挂的人物头像,没人知道这个有着4间正房的普通农家院中存在着一座“民俗博物馆”。
在小院的大门上,贴着“民宅小院藏大千文化”几个字。推开门进入小院,一条甬路通向并排的4间正房。在甬路周围和小院的墙壁上,到处摆放着赵宝印亲手雕刻的石雕作品和钛金人物展牌。走进屋里,4间房更是被各色展品占得满满登登的。墙壁上挂满了老宣传画和自制的展板,窗台上则摆放着赵老收集的酒瓶。就连屋子的门框上,都摆放着老油灯、军用水壶、老军用电话等展品。
“我的这个‘民俗博物馆’总共分为三大部分,一部分是在院子墙壁上的文化墙,大概有40延长米。第二部分则是院里院外所安放的百石园,这些石雕作品上主要表现的就是家乡地域文化。至于第三部分就是红色收藏室了,里面主要是我这么多年来收藏的宣传画、老照片以及一些实物展品。”赵宝印告诉记者。
为爱好3年花费十余万元
为了办好这个“民俗博物馆”,赵宝印前前后后花了3年多的时间。每个月,他都会往返于遵化市区和七户庄村之间数次,而且在村里一住就是十几天。
“从我参加工作开始,就一直在文化战线工作,而且特别喜欢文学。到现在为止,我已经发表了50多篇作品,其中十三次获奖。”赵宝印说,“可能是由于我的这个爱好,退休之后我就有了创办这样一座民俗博物馆的想法。”
3年里,赵宝印往返城乡1万余公里,花费了13万余元,终于将这个普通的农家小院改造成了这个“民俗博物馆”。虽然家里人并不支持他,但是赵老还是凭着自身对于民俗文化的热爱撑了下来。“搞这个既耗费精力,又耗费钱,所以家里人都不希望我去做这件事。”赵宝印说,“但是我觉得作为一个退休老人,能够有这么一件我喜爱的事业,是很幸福的,我还是希望坚持下去。”
期盼为民俗文化做些事
按照赵宝印的说法,这个“民俗博物馆”刚刚建好了80%。但是即便如此,这里也吸引了十里八庄不少的目光。在赵宝印的记事本上,留下了许多参观者的留言。近到本村,远到河南,参观者都对这个“博物馆”赞不绝口。“博物馆建成之后,就会免费开放。”赵宝印说,“我希望能够用我的双手,为民俗文化发展做一些事情。”
编辑:张辉 来源:燕赵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