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增武正在翻阅他写的日记。 张运乾 摄
本报记者 张运乾 通讯员 张志禄
石家庄的王增武,今年83岁,1990年从热电厂离休。王增武从1951年开始写日记,到现在已整整61年了。由于工作关系,他并不是每天都坚持写日记,有时三五天才写一篇,但到现在也有上万篇了。
刚开始写日记时,王增武为了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宣传英雄人物、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等。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增武感觉写日记不错,能记录下自己工作学习中的经验和教训,慢慢地他就喜欢上了写日记。“写日记就像照镜子,能看到自己的不足。”
年终岁尾,王增武还会写一篇总结性的日记。“这种总结性日记,能鞭策自己,及时发现不足,更好地改正,提出新一年的工作方向。”
王增武离休后,日记写得更频繁了。他每天将看到的和听到的国家大事,都记到“阅读随笔”的本子上,等有时间了,再将这些内容加上自己的想法,写到日记本上。“通过这种方式,开阔了自己的眼界,锻炼了大脑。”王增武说,刚离休时,情绪比较低落,有两个多月没有写日记。等低落期过去后,王增武再准备写日记时,发现许多常用字都写不出来了。王增武就急忙边查字典,边学习,逐渐地又开始写日记。
前几天,美国的“孔子学院”很热闹。我国为什么要建“孔子学院”,“孔子学院”都教些什么课?想到这些,王增武就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通过查询,王增武理清了头绪,他赶紧将这些内容记到了日记上。
王增武说,日记,他会一直写下去,写日记能锻炼大脑,增加知识量,也让他的生活有意义,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