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走进咸安区贺胜桥镇高岭村五组,远远的就看见一幢欧式别墅座落其间。走近看,门前有红旗、屋前有鱼塘、屋内有图书室、理发室、娱乐室……年过六旬的老人们正在其中看书、读报、娱乐,和气盈盈。
这是八旬老人王学云用儿女们给他的养老金和自己的退休金,为父老乡亲建起的一座“康乐园”。
1993年,他从向阳湖奶牛良种厂退休后,就回到了老家高岭村——咸安区100个贫困村之一,希望通过自己的微薄之力改变家乡的面貌。
“我建这个房,一是为自己有个落脚点,二是为乡亲办一个‘乐园’。”18日,王老对记者说,这也多亏了大女儿王庆华的理解和支持。这栋房子是大女儿给他的十万元养老金建成的。
2011年6月30日,是房子落成之日,也是党的生日,他特意组织村民在当日成立了“高岭村老人活动中心”。
王老的文化室常年订有《人民日报》、《咸宁日报》、《南鄂晚报》、《参考消息》等多种报刊,还有50多种养殖的书籍及卡拉OK碟片,村里的老老少少一空闲就去阅读。
记者随同王老来到理发室,他随手拿起桌边一条抹布擦起理发用具和镜子。王老有一个82岁的大哥,腿脚不方便,每次理发都要跑到横沟桥镇或贺胜桥镇,7公里的路程,让他难以承受。为此,王老自掏5000元,上街购买理发用具,办起了理发室。后来邀请了村里的老理发师王贤粱担任“室长”,周边10个村湾的群众都前来理发。
除了文化活动外,王老还帮村民修路、挖塘。 2004年前,通往村口的一条泥巴路困住了村中48户村民的出行。乡亲们进进出出得步行半小时。时逢雨雪天气,村里上学的娃儿更是寸步难行。从那时起,王老就着手筹备为家乡修路一事。
王老对村前的泥巴路进行踏勘,写了分析报告书,争取上级资金支持。随后,他拿出自己两年多的退休金2.8万元及子女给的养老金,又召集全村在外创业、经商的成功人士共同筹资为家乡修路。 2004年底,全长2.5公里、宽3.5米的乡村公路修好了,并且直通村门口。
路修好后,王老又琢磨着大修村前的一口荒塘。当时,全村200多亩粮田灌溉用水和300多人生活用水就靠村口的一口占地25亩塘堰。因该塘40年来没有清淤,导致该村常年水源差、受旱,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困难。
王老摸清情况后,动员女儿女婿共同捐款修塘。2010年10月,能养活全村300口人的“命根塘”修好了。(记者 刘漾 通讯员 饶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