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河北老人剪报55年家如图书馆 专家称集报不过时
        正文浏览次数:629
  2014/12/10 23:28:42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图为林锡志在自家“私人图书馆”整理旧报刊 陈童 摄

 

  中新网廊坊7月1日电(宋敏涛 张俊英)河北省大城县8旬老人林锡志剪报55年,收藏剪报本4048册,并腾出一间屋子摆放宛如私人“图书馆”。有村民质疑:网络时代信息随处可查,剪报行为是否过时?对此,林锡志表示仅出于个人兴趣,而专家学者则表示,民间集报资料有助于新闻传播史的研究,集报内容本身也具有一定文化价值。

 

  中新网记者日前走进大城县李贾村林锡志老人的家。林锡志正坐着椅子伏在炕边专心剪报,书和报纸摆了一炕。他左手拿着一张报纸,右手握着磨得铮亮的剪刀,小心翼翼地剪报纸,旁边放着针线和一盒浆糊。

 

  “我年轻时喜欢书法,每到过年,村里人就会拿来红纸求我写对联,我收藏剪报就是从收藏楹联开始的。”林锡志回忆说,他开始收藏报纸始于1957年。那时候,他的主要原则是收藏“世界之最”,看到相关方面的新闻报纸就会保存起来。

 

  他告诉记者,起初只是很享受剪报的过程。随着收藏的剪报本越来越多,他专门腾出一间屋子作为私人“图书馆”,并按照历史、地理、人文、社会、科技等分门别类,为剪报本编号,建立索引目录。

 

  采访中,村民告诉记者,常来光顾林老的“图书馆”,但大多是从老报纸中看个稀罕。“现在信息这么发达,电视、网络、手机都能查到很多信息,剪报似乎有点过时了。”陪同记者采访的乡镇宣传干事也认为,林老的剪报收藏价值更胜于实用价值。

 

  信息发达的当今年代,民间集报、剪报行为是否已经成为“昨日黄花”?

 

  廊坊日报社副总编辑续涛认为,“报纸会以网络不可比的优势存在下去,起码目前会这样”。续涛说,只要有报纸就会有剪报,剪报是一种文化,网络储存是一种技术,报纸的质感墨香以及阅读的体验,是网络所不具备的,耄耋老人倾情剪报,就是一个生动例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站长陈力丹认为,剪报的文化价值及报刊史的历史研究价值更有意义。“剪报、集报行为在我国有一定历史,特别在90年代之前,在民间较为盛行其中不乏一些珍贵资料,甚至一些地方还专门建立了收藏博物馆。”陈力丹表示,一张老报纸,其文化、历史都融入其中,特别对于学术领域研究的学者、专家,因报纸的独占性,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更大,远胜于一些收集邮票、像章等行为。

 

  陈力丹建议,民间集报爱好者应该与相关研究领域专家形成互动、信息共享,把这些资料价值充分利用。

 

  (责任编辑:张晓晔)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邻居老人生病,她和家人轮班侍候
  • 2016/8/1 16:12:08
  • 失智老人,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
  • 2016/7/22 14:05:39
  • 罹癌老军医治愈4000穷乡亲
  • 2016/7/19 19:06:48
  • 八旬老太成了健美明星
  • 2016/7/19 19:04:43
  •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20年
  • 2015/11/6 13:56:05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