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日前,本市千年古村宝坻区高家庄镇西河务村收到一份珍贵礼物——《西河务村史》,这部10万多字的村史由该村76岁村民刘景玉历时两年编写而成。
这部村史以历史为脉络,分成“建置”“历史概况”“党政组织沿革”“自然地理”“经济资源”“文卫福利”“军旅精英”“村风民俗”八大章节,每个大章节又分成若干小节。
2010年,在初步筹划工作完成后,刘景玉根据提纲,分批、分块采访、搜集材料。他查阅了《宝坻县志》《宝坻文史资料》等10余种500余本书籍材料,走访10多个村庄,采访百余人次。期间,只要是村里上了年岁的老人,刘景玉都会去和他们聊天,挖掘、记录过去的故事,回到家把了解到的情况详加记述,然后再分门别类进行整理。
冬天,儿子接他到城里住,可他只要想到需要了解的内容,就骑上自行车,哪怕顶风冒雪也要回到村里找人采访。“有时难免写重、写乱了,重写也是难以避免的。”为了使材料准确,刘景玉写作过程中不断充实、发现,再采访、再搜集。期间遇到和克服过许多困难。“但这都是我自己愿意做的,也不觉得多么辛苦。”刘景玉说。
两年时间过去了,刘景玉的稿纸用去了2000多张,修改四遍。老人的义举得到全家人的支持,儿媳负责打字排版,儿子负责联系印刷出版,天津美院毕业的孙女负责美编。经过几次编审校对,《西河务村史》最终得以印刷出版。 记录村庄发展变迁
仅上过6年级小学的刘景玉,年轻时当过会计,做过秘书,先后在县农林局、县委农村工作部、公社、化肥厂任职,后在县气象局(站)退休,属于自学成才。退休后他开过小工厂、小作坊。年纪大了,他却闲不住,常跑到书店买书。看到家乡这几年的发展变化,刘景玉萌发了写村史的想法。他想谱写今日村庄的繁荣昌盛,记录村庄沧桑古今的历史跨越。
西河务村位于宝坻区城区北部的鲍丘河畔,始建于公元940年五代十国时期,原名“席河务”,又名“齐家府”,清光绪年间改名“西河务村”。西河务村原是一个行政村,1983年划分为4个村,4个村相互交叉,没有严格的界限。现有常住户749户,总人口2730人。
刘景玉说:“盛世修史,古今皆然。西河务村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却没有一篇完整的文字记载。我写村史是出于对家乡的热爱,也是为了让西河务村的村民们永远记住先人,记住这块热土,并了解村庄的发展变迁。”
“知史可鉴古今、知荣辱、励后人”,刘景玉希望通过所记录的村庄发展变迁、时代印记和勤劳朴实的村民辛勤耕耘创造出的动人故事,激励后人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渤海早报记者 杨雪菲 通讯员 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