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93岁老人坚持21年筑堤护田是当代愚公
        正文浏览次数:171
  2014/12/10 23:28:59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有一种精神叫奉献,有一种精神叫愚公;有一种本色叫活到老干到老,有一种本色叫榜样。

  在毛泽东同志著名的《愚公移山》一文中,赞扬愚公精神是:“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众所周知,《愚公移山》是一篇中国古代寓言故事,故事的发祥地在河南省济源市的太行和王屋山上。虽说是寓言故事,但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却是众人皆知的。愚公虽老了,但他为了将挡在家门口的太行和王屋二山搬走,却下定了决心,他说,虽然这两座山都很高大,一时半会不一定能把它搬走,我活着如果搬不走,有我的儿子,儿子搬不走,还有子子孙孙,无穷无尽,总有一天要将这大山搬走,决不让这大山挡住我们的出路。于是,愚公每天挖山不止的精神,便世代相传至今,并影响和教育了我们无数的中国人。可以说,在愚公精神的感召下,我们中国人民当中出现了很多愚公的后代,当代的新愚公更是层出不穷。

  据人民网2012年11月11日报道,陕西省凤县有一位93岁老翁坚持21年筑堤护田,每天吃过饭就去搬石头。一把铁锨、一把铁耙,93岁的凤县老人曾文财21年如一日,一次次修筑被洪水冲毁的河堤,目的是护住开垦的田地。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用粗糙的双手滚动着硕大的石头,顽强地筑造着自己对土地的热忱。即便是当年的愚公,他老人家当时也没有这么一大把年龄,都快100岁了。和那个久远的愚公一样,曾文财老让人的儿女们也曾劝过老人,年纪大了,别干这重活,这活不是他这么大年龄的老者干的。但老人家不听劝阻,并坚持到如今,已经是21个年头了。他的这种不服输的韧劲来自他身体硬朗,闲不住,每天吃过饭,喝点小酒以后就去搬石头,坚持干他的筑堤护田事业。

  我们说他干的是事业,恐怕是不会错的。如果老人家不是把筑堤和护田当作事业,他不会如此执着,只要不是下雨雪,他每天都会坚持干他愿意干的事。他的这种不屈不挠精神,感动了他的儿子。儿子心想只要自己把这活干了,父亲就可以修休息。然而老人该怎么干还怎么干。之后,儿女们谁也不再干预他老人家筑堤护田的事了。

  难道,这是一种命运吗?难道,这是只知道傻干的吃苦命吗?不是的。这是一个人一种内心的自觉愿望和一辈子热爱劳动的情怀使然。当大家都觉得这事应当由村里的公家去管时,在他思想的内心深处总觉得不需要麻烦公家出面,就自己每天坚持到那里筑堤护田。而且就想和呵护自己的儿女一样天天如此呵护,每天坚持为河堤增高加厚做无私之贡献。面对这样可歌可敬的老人,真的让那些贪官污吏们感到汗颜,让他们无地自容。某些官员们,挣着纳税人供奉他们的丰厚俸禄,他们却闷着良心不为人民服务,反而干着与人民以背道而驰的贪污腐化之丑事、坏事,以及犯罪的罪恶勾当。那些人与曾大爷相比实在是太渺小,太卑鄙了。

  有一种情怀叫高尚,有一种境界叫无私无畏,有一种思想叫道德,有一种品德叫崇高。这些对于曾文财老人来说,不仅是他真实的人生写照,而且远远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我们对他老人家的敬仰之情。

  据报道,曾文财的家在凤县黄牛铺东约4公里一个被称作庙沟的山沟,三岔河从屋前流过,汇入嘉陵江。顺着村民的指引,一座样式老旧、外墙白净的院落映入眼帘,一片竹林在屋前摇曳。进屋没有见到老人,老人50岁的儿子曾得元正准备吃饭,他指着屋门口不远处的一处河滩地,“老爷子刚吃罢饭又到河边搬石头去了。”顺着曾得元的指引,灰色的河滩边,一个佝偻着背的人影在隐约移动。“我父亲是1949年前逃到凤县的,老家在四川。”对于具体的地点,曾得元也说不清楚。或许这河流的方向,能让老人回忆起过去的沧桑和痛苦。但是,老人家宁愿将那些往事藏在自己心底,也不愿让儿女们为自己而伤心。这是普天下老人们的心思,为了儿女们的幸福自己吃多少苦,都从不觉得苦。同时,这也是我们中民族几千年来繁衍生息的坚忍不拔之精神。否则,我们的国家不会在艰难困苦中走出来,不会在外国侵略者的抢跑下面坚强地挺过来。无数个百姓的力量,不断地累积起来,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力量。而且,这力量无穷无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可以一代又一代地得到传承和发扬光大。

  对于老父亲执着二十几年修筑河堤的事情,儿子曾得元说:“老爷子要干啥,谁也管不住。”萌发修河堤的念头是1991年7月份,当时一场大暴雨引发三岔河猛涨,冲毁了河边3亩多田地,地里种的菜全被冲没了。于是曾文财立志要修一条河堤,护住开垦的农田。“老父亲爱土地,也特别珍惜粮食,那是受过苦难的人才有的习惯。”曾得元说。于是从1991年开始,72岁的曾文财开始了他21年“愚公移山”般的筑堤生活。一般早晨天一亮,老人就扛上工具下河边。村人说:“只要不下雨、不下雪,河堤边总有他撬石头、搬石头的身影。”此情此景,真是活脱脱一个当代老愚公的光辉形象在照耀着我们,他用自己的真实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不怕困难,什么是百折不挠,什么是坚忍不拔,什么是愚公移山精神。

  曾文财老人干的虽然只是筑堤护田这样的平常之事,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宏图大略。但是,能把平常的事坚持干下去,一干就是默默地21年,对于一般人来讲也不是谁都能如此坚持的。把平常的事干到忘我的境界 ,把平常的事干到没有时间限制的极致,这就是愚公移山的精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因此,曾文财老人的愚公精神值得我们大家以她为榜样,在自己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尽职尽责,在党的十八多钱啊精神鼓舞下,金每个公民的所能,努力干好本职工作,加快建设我们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郭喜林)

来源: 华声在线 (责任编辑:郑小琼)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邻居老人生病,她和家人轮班侍候
  • 2016/8/1 16:12:08
  • 失智老人,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
  • 2016/7/22 14:05:39
  •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20年
  • 2015/11/6 13:56:05
  • 陕西西安退休老人10年间义务为社区办黑板报 累超300期
  • 2015/11/5 15:15:11
  • 桥边的老人
  • 2015/10/20 15:58:20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