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9位老人之爱 74个孩子之幸
        正文浏览次数:155
  2014/12/10 23:29:0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红蜡烛”帮扶组老师合影。老山街道办事处供图

  9位退休“编外园丁”,11年帮扶历程,74个被帮扶孩子……这些数字背后是石景山区老山街道特殊家庭子女跟踪教育小组成员爱心奉献的缩影,他们被誉为老山社区的“红蜡烛”。今年,蜡烛的光芒照进了外来务工家庭的子女心中,大学生志愿者也首次出现在“红蜡烛”帮扶组的工作中。

  讲述 被离异孩子的画触动

  于淑华是名退休老师,也是9名“红蜡烛”帮扶组成员中的一员。在她家的门上,记者看到了一幅画,画中是两只栩栩如生的蚂蚁。因为时间比较长,画纸的边缘已经破裂。她告诉记者,这幅画是一个父母离异的孩子小川画的。“当小川把画交给我时,那种渴望被认可的眼神一下子触动了我。我用这幅画提醒自己,要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对待辅导的孩子们。”如今,小川已经走上工作岗位,于淑华还是习惯性地去照料他。“做点孩子爱吃的鱼和窝窝头,和他聊聊天,就像自己的孙子一样放不下。”

  记者了解到,从2001年至今,由石景山区老山街道退休老人组成的“红蜡烛”帮扶组的成员从3个到9个,帮扶工作的内容也由最初的单纯家访、义务辅导功课到后来关照孩子生活、帮忙解决家庭矛盾、组织集体活动。

  信念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据统计,“红蜡烛”帮扶组辅导的孩子至今已有74人,全部来自离异、残疾、特困等特殊家庭。老师们平均每人每周至少有10个小时花在辅导孩子身上,平日里,自费为孩子们购买的学习用具、生活用品不计其数。11年间,从帮扶组“毕业”的孩子没有一个走入歧途,其中12人考上大学,19人参加工作。

  琪琪是“红蜡烛”帮扶组首次帮扶的一名外来务工家庭的孩子。在长期的跟踪教育中,老师们发现孩子的智商可能存在问题。今年9月,在反复向家长做工作后,邵誉培、谢云、于淑华三位老师凌晨4点起床给琪琪在儿研所挂号,自费为孩子做了智力测试。在确定孩子智力低下后,她们又通过老山街道将琪琪免费送至石景山特殊教育学校学习。

  “我们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邵誉培说。

  新景 大学生志愿者加入队伍

  在“红蜡烛”帮扶组的成员名单中,最年长的已经82岁,最年轻的也已经63岁,几乎所有人都有身体问题,其中几位还身患癌症。“必须承认的是,老龄化的确是我们小组面临的最大问题。”副组长魏书霞直言不讳。

  今年3月,在多方努力下,北方工业大学牵手“红蜡烛”帮扶组,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首次出现在帮扶队伍中。

  “我们现在每周至少去一次孩子家里,平时和老师们也多多交流,主要是辅导一些老师们不太熟悉的功课,比如英语、物理等等。加上年龄接近,孩子们和我们的关系也都很好。希望我们的加入能减轻老师们的负担,他们太不容易、太累了。”大学生志愿者黄晶说。

  晨报记者 费昕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邻居老人生病,她和家人轮班侍候
  • 2016/8/1 16:12:08
  • 失智老人,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
  • 2016/7/22 14:05:39
  • 罹癌老军医治愈4000穷乡亲
  • 2016/7/19 19:06:48
  • 八旬老太成了健美明星
  • 2016/7/19 19:04:43
  •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20年
  • 2015/11/6 13:56:05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