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顺昌蒸笼店:夫妻老婆店,开了一百年
        正文浏览次数:222
  2014/12/10 23:29:1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魏师傅和解阿婆,是我们至今为止采访过的年纪最大的手艺人。魏师傅91岁,解阿婆87岁。魏师傅祖传下做竹器的手艺,和一爿蒸笼店,卖各种竹制的厨房用品,若非亲眼所见,很难相信满屋堆着的竹器,都是出自这两个行走缓慢的老人。
  他们的蒸笼店开在海伦路上,隔壁几步,是民光床单的门市部。不打广告,不做宣传,熟悉的老客自然会寻上门,陌生的旅人也会冒昧好奇进来拍照。我们在一个雨天登门拜访,听两位老人,讲述超过一百年的店铺故事。
  爸爸的爸爸传下的手艺
  “这手艺,是我爸爸的爸爸传下来的。”一开场,魏师傅就这么说。
  魏师傅大名魏鹏飞,今年91岁,属狗,“过了年,我就92了”。采访时,魏师傅强调了好几遍。学做蒸笼竹器这门手艺,已经超过80年:“我从小就在店里给爷爷爸爸帮忙,人还没桌子高,大概五六岁,就已经帮着递材料、打下手了。”虽是跟着父亲,学徒生涯依旧很苦,魏师傅手上有浅浅疤痕,就是七十多年前留下的痕迹,那时候不会用竹刀,一不小心割伤了自己。“当时血出的呦,我姆妈吓坏了,再不同意我学这一行,跟我爸吵。我爸说‘不学这个将来吃什么!’也幸好有这门手艺在身,那么多年了,也没饿死。”一百年前,这家店就叫“顺昌”了,不是因为开在顺昌路上,而是取自祖父的名字。后来大家觉得这个名字吉祥又好听,就再也没有变过。
  二十出头,魏师傅娶了当时还是小姑娘的解阿婆,顺便也把这门手艺教给自己的老婆,不过解阿婆不拿刀,因为魏师傅不舍得,只是做些编织穿线的工作。两个人公一份婆一份,靠着卖几毛钱一个的蒸笼,养大儿女。魏师傅带过的徒弟,而今也大多离世。
  几十年过去,一家子早就四代同堂,蒸笼的价格也从每个几毛钱涨到了十几元。儿孙们都劝两个老人可以退休享福了,解阿姨却说:“解解厌气。做我们这行,哪有退休的,还做得动,总得做。”
  店铺和五十年前没什么两样
  走进店铺的时候刚刚11点,下着雨,光线很暗,为了节省电费,没有开灯,老人们正在整理铺子准备收工。“老啦,精神不好啦,只能开工半天。”店铺的门面只有二三十平方米,两边货架上,堆满了做好的蒸笼和各种其他竹制烹饪用具。有蒸笼形状,不过用铜丝网打底的,叫做竹筛,专门用来筛面粉。还有竹制的小器具,三个角撑着一个圆盘,我们看不出个所以然,解阿婆给我们解释:“这是隔水蒸东西时候垫在下面的支撑,以前家里都用的,现在都用不锈钢的了。”我告诉解阿婆,现在都有专门的锅子,可以上下两层隔开蒸的,解阿婆摇手:“那个不灵的不灵的,浪费煤气。”
  老两口早饭吃的麦片和蒸笼一起放在货架上,每天工作结束,解阿婆总要把货架整理干净,把所有东西归位。
  店里墙上贴着的大红纸已经有些残破,上书:“百年老店,自产自销,老年服务,诚实经营,低价销售,请勿还价。”出自魏师傅的手笔。字有些歪斜。就连店家的名片都是魏师傅一张张亲手写的。自己裁下来的白纸,端端正正写下店名和联络方式。“以前对门口倒是有个打印店,小伙子人好,帮我们电脑打些名片,打印店搬掉后,我们就自己手写,好在用得也不多。”整个店铺,除了一台老旧的电视机,老两口说,其他和五十年前没什么两样。
  竹刀的年龄比你还大
  魏师傅摆开功架,演示竹制品的制作过程。他的工作区域在进店门的一个小角落里,一张小板凳、一张长条凳,便围起整个工作范围。只见他坐好,抬起左脚,架在长板凳上,架脚处明显凹陷了一块。“这条木板凳,有五十多年了。”解阿婆解释。
  只见魏师傅用左脚底作支撑,先从一段竹子的原材料上锯下一块来。再用特制的弯口刀加工竹片,手起刀落,手稳眼准,一点也不像是个九十多岁的老人在做工。老人家用的刀很特别,形状像砍刀,但刀头处有一个夸张的圆弧型,是为了可以在削竹片时抵住鞋底,稳定整个身体。“这把竹刀用了四十多年了,岁数比你要大。”
  削好的竹片,魏师傅顺着竹子的纹理在头上稍微劈开,再和一个圆形的铁网拴在一起,便是一把大勺子。这下认出来了,是捞馄饨面条用的。
  做蒸笼的时候,魏师傅和解阿婆分工合作,魏师傅劈竹片,再一点点弯出形状来,解阿婆则负责穿线做底。
  原材料哪里来?打电话去乡下预定的,自会有人送来。货卖到哪里去?老客人预定好,自然会上门提货。“过去南京路上很多大饭店,都是我的客人。”这样作坊式的工作模式,在这个商业为王的城市里很少再见到。而二老的这门手艺,也渐渐鲜有城市人愿意继承。“我这手艺不会断的。”魏师傅坚持说,“大家总要吃的,和吃食相关的工具,总有人做的。”
  一个耳朵好,一个记性好
  做活时,魏师傅问解阿婆要一个老虎钳。解阿婆忘了放在哪里。“就在你身后,我看着你放过去的。”魏师傅提醒。果然在身后的铁盒子里找到了。“他记性很好的,大事小事都记得。”解阿婆告诉我们,“不过耳朵有点不好了,有时候说话要凑到他旁边去说。”
  于是老两口,一个负责记事,一个负责交流,坐在一起合照,相似的脸庞会让人恍惚以为这是一对兄妹。解阿婆不好意思:“一起生活了七十年,哪有不像的道理。”
  我们起身告辞时。解阿婆赶紧打扫散落一地的竹屑,让店铺恢复干净整洁。也不忘提醒我们:“伞覅忘记脱。”老两口一起对我们挥手道别,突然觉得好温暖。

责任编辑:李璠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怀来儿媳带着公公改嫁 半路夫妻孝敬老人成榜样
  • 2015/4/21 9:29:24
  • 夫妻化名“蒋赵” 捐退休工资资助50多名贫困生
  • 2015/4/17 10:24:57
  • 十年如一日 好夫妻义务照顾九旬老人
  • 2014/12/10 23:37:13
  • 打造农村连片养老新模式
  • 2014/12/10 23:37:06
  • 洛南91岁老寿星晒幸福
  • 2014/12/10 23:37:04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