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失明后老人希望有人能帮他完成书的最后部分-记者陈思摄
(记者李莹莹)这个83岁的老人每天都在和时间赛跑,他要坚持实现自己的宏大事业——出一套500万字的书籍。
因为失明,他的书稿需要别人帮他打字,为了争分夺秒,他需要再多雇一名打字员。
昨日,孙进己老人告诉记者,他一生都喜欢研究世界文明,能在有生之年出版一套关于世界文明理论的书籍是他的夙愿,而他给自己的时间只有两年。
八旬老人的夙愿 出书
沈阳市皇姑区泰山路附近的一个小区内,孙进己居住了30多年。记者前来拜访时,孙进己正躺在床上,他很抱歉自己不能起身迎接。
老人满头白发,双目已经失明,每天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躺在床上,但如果有人跟他聊起有关世界文明、历史时,他的笑声很响亮,说话滔滔不绝。
孙进己1957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历史系,1978年到辽宁省社科院工作,先后任助研、副研、研究员,1991年退休后任辽宁政府文史馆馆员,曾著有《东北民族源流》、《东北历史地理》等近20部著作。
孙进己说,年轻的时候,他就很喜欢研究历史,不论哪个国家、哪个时代的故事他都能讲得绘声绘色。“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能够在有生之年出版一部有关‘世界文明理论’的书籍,探讨人类发展的规律和前途。”
2005年,孙进己的老同学于志耿开始跟他共同著书,2007年,二人共同著作的《文明论》正式出版,全书60万字。但是在孙进己看来,这一本书远不能阐述透彻,他想继续写。
口述完成200多万字初稿
按照孙进己的计划,他大概要完成500万字的初稿,分著成12本书,但是他的老同学于志耿由于身体状况已不能再帮他,孙进己自己也因为患白内障和青光眼导致视力下降,双眼视力只有0.08,医学确诊为失明,随后不久又被诊断出心肌梗塞和主动脉瘤。但孙进己说,他还是想写,而且愿望更迫切,想在生命的末程完成自己的夙愿,“我告诉我自己必须争分夺秒了。”
“因为眼睛看不到,开始的时候我就用尺子挡着,用手摸着写,但是写出来的字总让别人看不清楚。”孙进己说,只能靠雇打字员,每天把他口述的内容直接录入到电脑里。这期间,给孙进己做打字员的前后有4个大学生,在3年的时间里,他们帮助老人完成了200多万字的初稿。
他想再找一个打字员
为了更好地完成初稿,孙进己老人坚持每天凌晨2点钟醒来,构思当天要口述的内容,然后利用上午时间听电子阅读资料,“我的身体一到下午就变得沉,所以得充分利用效率较高的时间段才行。”
老人计划在两年之内完成剩余的200多万字初稿,平均每天完成3000字。为了和时间赛跑,孙进己老人除了春节不想休息一天,但他不能要求打字员也跟他一样没有节假日,所以想再招一个打字员,与现在的打字员轮流工作,加快完成初稿的进度。
对于孙进己老人的这份愿望,儿女们都很支持,小女儿孙泓说:“著这部书是他的精神寄托,有了这个动力,他能够活得更带劲儿。”但儿女们也心疼老父亲为此付出的辛苦。一直照顾孙进己生活的刘文(化名)阿姨则有些心疼老人,“原本可以轻松地生活,因为这部书变得沉重。”
孙进己老人每月的退休金5000多元钱,由于身体不好,每天要吃10多种药,每月医药费上的花销近两千元钱。这样的情况下,每月还要1000多块钱雇用打字员。
“因为要实现自己的愿望,牵连跟我一起生活的人,我于心有愧。”孙进己说,但是他没有办法,就想在有生之年为社会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孙进己老人对打字员要求:每天工作两小时,每小时15元钱,最好有大学学历,能长期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