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孙治有身板硬朗,爱好徒步,喜欢应酬。
相信不少人都读过北宋文豪欧阳修的文章《卖油翁》,熟能生巧因此流传千古。“我们长兴市场也有一位‘卖油翁’今年已经93岁了,前几天我们还专门为这位年龄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业户过了生日。”沙河口区工商局长兴工商所的吴所长告诉记者,孙治有老人是“开市元老”,至今他还坚持每天来市场卖粮油。他耳不聋、眼不花、称秤算账唠嗑应酬样样都挺行。
一天书没念过,年轻时卖货一两斤的东西一抓一个准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长兴市场金鹏辉粮油批发商行采访孙治有老人,发现93岁还在卖粮,这事真的有,老人手脚敏捷,走路速度也不慢,精神头挺足。
“大爷,你给我称点大米吧。”老人拿起塑料袋,用舀子舀出一点大米然后放到秤上。“这是7两。”老人随口报上7两大米的价钱,还趁机拉起了客户,“你选的这大米不赖,我给你的价是最低价了……”老人继续说,年轻时自己手特别准,一两斤的东西一抓一个准。自己干了一辈子商业,虽然一天书没念过,也不识字,但这些算账称秤的事早融入自己的生命里了。
老人的二女儿说,虽然儿女早在十几年前就开始帮助父亲经营了,这些年来,老人每天都会风雨无阻地来店里。“有时候我去应酬客户,我爸就帮我们看店,别看他不识字,但他特别聪明,早就把米面油上面的图案记清楚了,拿一些常卖的东西没问题。”
老人家住北京街,每天上午自己拄着拐棍从北京街坐电车到兴工街下车,再步行七八百米才能来到店里。中午,他在店里跟女儿们一起吃饭,下午留在店里,傍晚儿子会开车把他接回家。
老人说自己长寿的秘诀就是,从不挑食,吃得也不少,坚持徒步锻炼身体。
曾是民勇商店业务经理,“开市元老”开启长兴市场商业旺地
“其实我并不是大连本地人,8岁那年,我跟着父亲从山东高密老家来到现在的开发区董家沟。”孙治有说,当时是上个世纪20年代,他在董家沟长大,后来来到市内闯荡,不到20岁就开了小卖店。上个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他被分到民勇商店卖土杂和食杂,还当选了业务经理。“当时我的工资是那个年代里非常高的,一个月62元。”因为自己有多年干商业的经验,工作得不错,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上个世纪80年代,孙治有退休了。“那时候的长兴市场是一片小树林和一片芦苇荡。”孙治有说,他觉得这个地方离自己以前工作的地方民勇商店挺近,就选在芦苇荡附近摆地摊,主要卖地瓜干、花生和山东手工玩具。孙治有清楚地记得,最开始在长兴这里摆地摊的就他和于行江(音)两个人,但于老已在五六年前去世了。
孙治有说,看到他和于行江的生意做的那么好,越来越多的人来到这里摆地摊,后来有了早市,成立了正规的市场,再后来就成了如今的模样,孙治有的生意也越来越大。
长兴市场刚一建立,孙治有就租了一个门店,专门经营粮油生意。吴所长说,老人是看着长兴市场“长大”的,也是市场里的“开市元老”,当年如果不是他和于老人在这里摆地摊,将此地变成“旺地”,后来这里是不是能形成这么大规模的市场还真不好说。
听说要给自己单独过生日 老人激动得一夜未睡
“我爸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十几年前,他得了膀胱癌,经历了手术治疗。去年年底,88岁的母亲去世也给他不小的打击。”孙治有的三女儿孙丽华说。
沙河口区个私协会长兴分会会长于翠琴说,今年春节后上班,她看到老人闷闷不乐便跟他聊天,老人说,这么多年来,他一直是跟老伴一起过生日,老伴的生日是除夕,2012年年末老伴去世,全家沉浸在悲痛当中,他的生日也没过。于翠琴说,当时她就想要为老人过一个生日,让他高兴起来。上个月底,在长兴市场附近一家饭店,于翠琴和长兴市场的工作人员将老人请到饭店,为老人切开买来的祝寿蛋糕,吃了长寿面,为他齐唱生日歌祝福他。昨天,老人拉着记者的手说:“那天得知这个消息时,我激动地一宿没睡觉。”老人说,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