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耄耋老人 谱写“水稻人生”
        正文浏览次数:182
  2014/12/10 23:29:30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乐观好学 保持钻研精神

  跑步、读书、种菜……如今,黄水土这位高龄农艺师过着充实愉悦的晚年生活。

  “我常常骑车到安溪、晋江等地,查看自己的品种在当地推广后的生长状况。”当年“洛阳一号”选育成功后,一向生活节俭的他从政府资助的几千元科研资金中,挤出658元买了辆摩托车,“既可以开阔眼界,又能到处跑动,促进健康。”

  水稻栽培上,黄水土刻苦钻研,生活中,他同样保持着乐观好学的生活态度。退休后,每天他都早起从家里慢跑两公里到镇政府再散步回来,同时也研究起医学方面的知识。“你看看我的身板,比许多同龄老人结实多啦!”挥起健壮的胳膊,他自豪地说道。

  起早摸黑 观察水稻发育

  “笑对身体健康有益,要笑口常开啊。”尽管已经80岁,但黄水土仍旧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开朗健谈。

  黄水土是个典型的“农民”:憨厚踏实、淳朴爽快。19岁时,自小贫苦的他从泉州农校毕业后,毅然支援山东老解放区,并在当地的一处农业局工作。因性格开朗且能吃苦,他很快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并开始接触水稻栽培。

  1963年,黄水土被调到家乡的洛阳公社工作,开始了29年的水稻栽培生涯,直到1991年退休。“那时经验少,教材也少,只能靠自己摸索。”黄水土说,作为一名农艺师,他经常起早摸黑到试验田与农民一起劳作,春天他赤脚在冰冷的水田里观察作物发育状况,夏天他蹲在炽热的田间地头研究每一株作物生长变化。

  试验成功 每亩产量翻番

  功夫不负有心人,1970年,在长达6年的试验后,黄水土选育的早晚稻良种“洛阳一号”终于获得成功。“当时高秆水稻每亩产量仅500斤,于是政府提倡矮秆化。”黄水土的矮秆水稻“洛阳一号”能实现每亩产量1000斤并且稻秆照常挺立的效果,“洛阳一号”因此获得了“千斤不倒”的美誉。

  6年后,黄水土的早晚稻良种“紫燕”再次横空出世,将每亩产量提升至1200斤。验收仪式上,许多研究者慕名而来,并将其成果推广,让广大泉州人民同享丰收的喜悦。“虽然没有专利和奖金,但因为贡献得到了表扬,很高兴。”黄水土说。

责任编辑:李璠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邻居老人生病,她和家人轮班侍候
  • 2016/8/1 16:12:08
  • 失智老人,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
  • 2016/7/22 14:05:39
  •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20年
  • 2015/11/6 13:56:05
  • 陕西西安退休老人10年间义务为社区办黑板报 累超300期
  • 2015/11/5 15:15:11
  • 桥边的老人
  • 2015/10/20 15:58:20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