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给你5000多个红的、黄的珠子,你能干什么?在63岁的王月兰手里,它们变成了一个“梦”。从2009年开始,王月兰和她的“十姐妹”志愿服务队,用双手编织美丽的“中国梦”,装扮一个个楼门,温暖一颗颗孤独的心。
4900个珠子织一个“梦”
“十姐妹”都是通州区玉桥南里南社区的居民,老大已经72岁了,老幺才47岁,而把她们聚在一起的,则是小小的珠子。
走进十姐妹工作室,才发现原来珠子能变幻组合成这么多东西:天鹅、花瓶、提包、小狗,甚至翡翠白菜、雷锋。工作室的大半被几张小桌子拼成的一张大桌子占去,王月兰正在用红色和黄色的珠子穿着大大的“梦”字。
“这是我们的‘中国梦’。”王月兰停下手,和记者讲起了姐妹们正在编织的“中国梦”。“喏,这块是‘实干’,这块是‘兴邦’……”最近十姐妹都在赶着做这套宣传语,希望能够尽快给小区的楼门换上新标语。
“这个‘梦’得用4900个珠子呢!”王月兰告诉记者,她们还用4万个珠子编织过党旗。王月兰伸出双手给记者看:“从2009年到现在,手上不知道划过多少道口子了,现在好多地方都长茧子了!”
改变从参与到“十姐妹”工作室开始
虽然已经63岁,可是王月兰给人的印象是充满了朝气,也很活跃,如果你见到几年前的她,可能很难把两个人联系在一起。
“我当时才从青海退休回到北京,住在小区里,几乎谁也不认识,见了面能打招呼的都少,再加上说话有口音,都不敢和人说话。”王月兰回忆说,改变从参与到“十姐妹”工作室开始。
当时社区进行楼门建设,要把楼门建设成“客厅”,要让居民住进“立体四合院”,社区里好几十个姐妹就一起各展所长,有的画画,有的穿珠子,有的做布贴,做好了就装饰到各个楼门里。
因为是纯义务的,后来几十人的队伍就剩下7个了,王月兰坚持了下来,之后又来了3位姐妹,这就是“十姐妹”的来历,她们每天朝九晚五地来工作室“上班”,除了制作手工艺品装点社区外,她们还制作拖鞋、花瓶等,这也是社区送给困难群体、孤寡老人的“礼物”。
王月兰是十姐妹里的老七,买珠子的任务自然就落到了还算年轻的王月兰和老幺卫书青身上。社区没有多余的资金,为了能买到更多的珠子,王月兰和卫书青总是坚持坐公交车去城里买原材料,先坐806路,再倒57路,拉着买菜用的便携车,一个来回得耗费5个多小时,而王月兰还晕车,几乎每次都会大吐特吐一番。可王月兰依旧乐在其中,每次都拉回来五六十包珠子,供姐妹们创作。
融入了“十姐妹”当中,王月兰也融入了这个社区,当每周日和十姐妹们一起走在志愿巡逻的路上时,当拉开楼门都能看到她们的作品时,当社区里熟识的居民越来越多时,王月兰心中充满了欢乐。
无论多少人我们都叫“十姐妹”
不拿一分钱的工作,十姐妹干得是热火朝天,2011年因为制作了2平方米的巨幅珠串党旗,十姐妹被更多的人熟悉,如今十姐妹制作的手工艺品,都会挂上一个小小的标签,“也是有牌子的了。”十姐妹的生活,如今已经和这一颗颗小珠子编织在一起了。
而这些付出,对于十姐妹来说,都是幸福的:设计图样,用每一颗珠子去作画,看着作品一粒粒地成长,完成,挂到楼门里,送到需要的人们手中,十姐妹的心里是幸福的。
4年来,十姐妹到底制作了多少作品,已经无法计数,在十姐妹工作室的南墙上,十姐妹自己设计的LOGO颇具创意,4组抽象的小房子珠子挨挨挤挤地在一起,围绕着“十姐妹”三个字。
王月兰告诉记者,红色的房子代表爱心,绿色的房子代表健康环保,蓝色的房子代表关心青少年,紫色的房子代表尊老敬老,共同组成一个中国结,寓意团结协作、幸福吉祥。“十姐妹”热爱社区、勇于创新、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刻苦钻研、无私的奉献精神,也吸引着更多的姐妹加入到她们的队伍中来。“我们商量好了,无论将来我们这个团队有多少人,我们都叫十姐妹,要纪念我们十姐妹的精神。”王月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