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居陋室,吃素食,穿粗衣,九旬老人勤俭一生;修道路,捐善款,建校舍,倾囊为民。说起这位耄耋之年的卿方荣老人,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乾龙乡的父老乡亲无不树拇指赞扬:“这位老人是一名模范共产党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带着对老人无比的崇敬与景仰,笔者来到乾龙乡真南村,实地采访了卿方荣老人。
卿方荣:党给了我幸福的生活
初次见到卿方荣老人,他朴素的装束便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穿一件过时的卡其布旧衣、一双已变形的草鞋,瘦削的脸庞烙下了岁月的沧桑,智慧的双眼闪烁着幸福的目光。这位与中国共产党同龄的老人,滔滔不绝介绍起他坎坷的人生:他从小生活在贫苦农民家庭,饱受颠沛流离战争之苦,亲历了祖国从分裂到统一,从贫穷到发展的巨变。“解放前,连年混战,我们居无定所,吃了上顿愁下顿,更是衣不蔽体。共产党领导我们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做了自己的主人。”怀着对党的无比信仰和热爱,卿老积极投身革命工作,1953年,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真南村支部书记。他忠于党的事业,一心为公,全心为民,勤恳工作。1958年,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调入乾龙乡工作;先后任坪河供销社经理、回龙革委会副主任,并多次荣获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等称号,1979年光荣退休。
改革开放的春雷响遍神州大地,人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美好,卿老感慨万千:“党带领我们翻身做主人,带领我们致富奔小康,是党让我过上幸福的生活,让我安享晚年。我一定要在有生之年,为党的事业贡献力量。”
乡亲:他带动了全村捐款修路热
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时不忘报党恩。退休回到家后的卿老从来不忘自己是共产党员,哪家遇到困难,他总会伸出援助之手;邻里有了纠纷矛盾,他总会苦口婆心给予疏导劝解。这些年,他资助了贫困户3000元。
教育是发展的基础,道路是发展的命脉。常看书读报的卿老深深明白这个道理。他平时省吃俭用,把钱积攒下来,派上了新的用途:1998年村上安电灯,捐800元;村小学修堡坎,捐2600元;村机耕道建设,捐10100元;本村建人行渡桥,捐1000元;修石板路,捐10000元;建提灌站,捐5000元;“5•12”,捐1000元;玉树地震,捐500元;村里买柠檬苗,捐2000元……这些年来老人共捐各种款项达10万元。
2009年,全县公职人员工资普调,卿老的工资由原来的几百元提到1700元,这让他欣喜若狂,他要把这笔钱用到更有意义的事情当中。当听到该村将立项建设水泥路,卿老表示捐5万元用于修路。回家细细盘存自己的工资、儿女给的养老金,发现还差8000元。他与工作的大儿子卿朝林商量,准备向他借,卿朝林知道爸爸的犟劲,只劝父亲将仅有的4万多元钱捐出来就是了,但卿老不同意,最后卿朝林只得借钱给父亲捐了。卿老说:“我一生,党和政府给了我那么多钱,现在工资也涨了,出那么点钱,既是为党和政府分忧,也是为了子孙后代有个好的发展环境。”
“由于卿老先生的带头捐款,不但让我村许多在外地工作的成功人士踊跃捐款,而且带动了村民们集资积极性高涨。”村支书孙中林说。目前,全村集资款已到位,将于近期动工建设。
儿女:他是一个“葛朗台” 中华养老网
在子女们眼中,卿老却非常“抠门”。卿老现在月工资1700多元,在农村完全够吃够穿够开销了,加上儿女们的“孝敬”,完全可以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但89岁高龄的卿老一日三餐基本吃素,很少吃肉;他还常常戴着老花镜,用并不麻利的双手编织背篓、箩筐等篾器去街上换钱。
他的大儿子卿朝林告诉记者:“平时,我们买些东西给父亲让他补补身子,他却总是叫我们拿钱。拿钱给他,他又不买东西来吃,不买衣服来穿。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我们当儿女的虐待了他呢。”
小儿子卿朝伍提起父亲,有些微词:“我从内江机械厂下岗后,相当一段时间生活很艰难。去年,听说家乡大力发展柠檬,我准备投资柠檬种植业,但由于资金短缺,向父亲借钱,他却说他没多少钱,而且是用来防老的,最终没有借给我,以至于想法流产了。”
对于子女们的抱怨,卿老心存内疚。他说:“孩子们大了,能够自己养活自己了,应该理解我的一片苦心。党给了我一切,我应该用实践行动报答党和人民。”
卿方荣老人,用他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庄严承诺,为万千党员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