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75岁耳聋老人“诗”写人生
        正文浏览次数:317
  2014/12/10 23:29:34    来源:网络媒体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我赞美我自己/歌唱我自己/我所讲的一切/将对你们也一样适合/因为属于我的每一个原子/也同样属于你……”75岁的刘达老人是东莞石碣镇刘屋村人,刘老55岁耳聋后,和人交流多了一道屏障,于是他一头钻进书堆里,在唐诗宋词中汲取营养。刘老虽小学未毕业,但经过10多年的辛勤笔耕,写出了两部9万多字《回忆录诗集三百首》,目前正在“诗”写第三部,成了远近闻名的“农民诗人”。   耳聋后想找点有意思的事干   日前,记者来到老人的寓所,斑斑驳驳的墙壁上贴满了老人手抄的唐诗宋词。老人坐在一把旧的凳子上,旁边的桌子上堆满了书、报刊、白纸,老人手里拿着一个放大镜,不时用放大镜读书看报,修改回忆录诗集文稿。由于刘老耳聋,主要由他的妻子和记者交谈。   “55岁耳聋后,别人说什么他听不到,和人交流成了问题。”刘妻介绍,开始几年,他很不习惯,一天到晚闷闷不乐,有时还有点急躁。   “他和家人交流,我们会聚精会神地听他说。”刘妻介绍,后来,刘老也感觉到了家人、朋友听他说话,其实是为了哄他开心,这让他很不自在,“日子一天天过去,这让他很害怕,他想找点有意思的事干,对得起自己。”   在采访中,记者也一直用纸笔和刘老交谈。当问及为何要写回忆录时,刘老告诉记者,由于自己耳聋后,土地转让给他人代耕,平时除了帮家里做点松糕、粽子外,还有很多时间,但也做不了其他事情。于是,想到了写个人回忆录,继而在1999年春开始动笔写。   十余载写出9万多字诗集   “开头写回忆录,就碰到很多常用字都写不出来。”刘老回忆。怎么办?刘老决定从头再来,于是从认字开始,拿起毛笔抄写唐诗。经过一年多时间的练习,他不但能随口吟出一两首诗,而且还练出了一手好毛笔字,让他喜出望外。   “抄写诗歌已过千,利用闲时有一年。从中得益亦非浅,学写诗歌像有缘。”刘老在回忆录中如此写道。2000年千禧之年,刘老继续用“诗”写回忆录。2004年,刘老完成了《回忆录诗集三百首》第一部,第二部《回忆录诗集》基本完稿,目前,他正在写第三部。回忆录由童年开始写起,记录下人生经历过程。   “从2000年至今,我写回忆录诗集已写下9万多字,我还要写下去。”刘老笑着说,自己写的不是诗,是顺口溜、打油诗,他只是用诗的形式把事说清楚,以此留下美好回忆。   专家观点:“诗”写回忆录弥足珍贵   对于刘达老人用“诗”写回忆录的故事。东莞理工学院城市学院教授赵书山表示,耳聋老人刘达用诗撰写回忆录,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弥足珍贵。史册上很少能记录草根的辉煌,但他们承载了历史的厚重与深广,推动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草根们自撰回忆录,同样具备金子般的价值,同样构成了全面真实反映一个时代的要件。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邻居老人生病,她和家人轮班侍候
  • 2016/8/1 16:12:08
  • 失智老人,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
  • 2016/7/22 14:05:39
  •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20年
  • 2015/11/6 13:56:05
  • 陕西西安退休老人10年间义务为社区办黑板报 累超300期
  • 2015/11/5 15:15:11
  • 桥边的老人
  • 2015/10/20 15:58:20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