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97岁老人照顾瘫痪儿子40年 被称“最美母亲”
        正文浏览次数:528
  2014/12/10 23:29:42    来源:网络媒体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八月,骄阳似火,炙烤着这座地处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人民西路尽头的青砖小院。
  一间低矮的砖瓦房、两张床、几把破旧的椅子,是这个家的全部家当。
  中午时分,97岁的老人许张氏,一头银发,佝偻着脊背,正坐在床边,一手端碗白粥,一手颤巍巍地拿着勺子,细致地把粥一勺一勺喂进躺在床上的男子口中。
  “儿啊,张嘴,吃饭。”老人轻声唤着,趁着儿子侧过头来嘴巴微微张开的空当,顺势将一勺已经吹得温热的稀粥送进儿子口中。
  此时,身后那台陈旧的落地电扇,咿咿呀呀地摇着头,偶尔吹起老人略显稀疏的白发。老人顾不上伸手捋一捋,全神贯注继续喂饭,直到一碗稀粥全部被儿子吃光。
  事实上,这个动作,老人再熟悉不过了,“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准确无误地把饭送进儿子口中。”
  从1970年,时年17岁的儿子许全意被确诊患上精神分裂症,到1992年下肢瘫痪、丧失语言能力,只能卧床,老人已经这样“喂养”了儿子43年。一天两餐,上万次的重复。
  如今,一动不动躺在床上43年的许全意已经60岁了,可老人还是把头发已经斑白的儿子当成初生婴儿一样照顾——每天清晨,老人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检查儿子有没有大小便,如果有,就要立即清洗、擦身。
  一条已经有些发黄的白毛巾,放在儿子身上之前,老人总会习惯性地在手里揉一揉,“软一点儿,俺儿舒服点。”老人话不多、声音很小,简短两句话里,岁月的绵长悠远,母爱的深厚沉静,浸润其中,让人动容。
  一天两顿饭,惯常的是稀粥配上包子,“太稠太稀都不行。”看着儿子将一碗粥和一只揪碎的包子全部吃完时,老人会笑得眼睛眯成一条缝,脸上的褶皱都挤在一起,露出仅有的两颗牙。白天的时候,老人除了把儿子的身上、床上和小家清洗、收拾得干干净净,剩下的时间,总是挨着躺在门边床上的儿子坐在门口,借着外面的太阳光,眯着眼睛缝补尿布。不到30平方米的小屋里,堆放着很多废旧的布片——这都是好心的邻居送给老人的,常年卧床,需要大量的尿布更换、备用。
  从2011年起,因为亳州当地媒体的图片报道和随后媒体的蜂拥而至,她的“慈母之心无声大爱”感动了很多人。这几年,从四面八方来到亳州,看望老人的好心人和政府机构络绎不绝。家里只要一有访客,老人总是放下手里的活计,起身迎接,与来访者唠唠家常,却鲜少提及这些年的辛苦。离开时,佝偻着身子的老人,即便是拄着木棍,也一定要送到门口,嘴里不断地念叨着:“感谢政府,感谢你们。”
  对于来访者带来的营养品和慰问品,老人从来都是推了又推。对于钱,老人却绝对的“坚持原则,一概不要”。
  2011年8月,上海一家企业的老总在微博上看到许张氏的故事后,派安徽分公司的工作人员送来10万元爱心捐款,老人一口谢绝。“你们送来这么多东西,俺们都承情不过了,俺们拿什么来报答你们?可不能再要钱了。”
  看到老人不愿意要钱,一些热心人就希望老人的其他子女暂时代为保管,但老人还是坚决反对:“谁敢拿人家的钱,就别认我这个娘!”老人的果断坚决,让很多人感佩不已。当地的民政部门为老人和她的儿子分别办理了每月29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为许全意办了每月50元的残疾人补助。这些在平常人眼里可能微不足道的款项,却让老人每每和别人聊天时,总要念叨上几句“感谢党、感谢政府”的话。
  出生于上世纪之初的许张氏,身材瘦小,裹着小脚,四十多年、一万多个日日夜夜里事无巨细、衣不解带地贴身照顾,也早已让老人累弯了脊背。干活的时候,每挪动一步,每一个动作,似乎都要耗费掉老人全身的气力。
  这几年,也总有好心人体恤老人的辛苦,试图劝服老人把许全意送到当地的福利院去,自己就可以轻松一点,安享晚年。没有进过一天学堂的老人,从来只有斩钉截铁的一句话:“是自己的儿不是?是,当然就要自己照顾!”说这话的时候,老人不足一米的身高,背上高高隆起的脊梁骨,就像一座山,她撑起的是病床上儿子的整个世界。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邻居老人生病,她和家人轮班侍候
  • 2016/8/1 16:12:08
  • 失智老人,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
  • 2016/7/22 14:05:39
  •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20年
  • 2015/11/6 13:56:05
  • 陕西西安退休老人10年间义务为社区办黑板报 累超300期
  • 2015/11/5 15:15:11
  • 桥边的老人
  • 2015/10/20 15:58:20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