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07年4月,彭德生下定决心,要在每天散步时做个“兼职”——看到哪里有黑广告,二话不说,撕!然而,徒手上阵的效果不尽如人意,除了粘在粗糙墙面上的广告能够“斩草除根”,附着在电线杆、不锈钢把手上的纸片,用手指连抠带扒也只能撕下些边角料。事有凑巧,恰好五金公司的老同事上门来玩,给他送来一把钢制铲刀。他灵机一动,当天就带着新工具出门了。没想到,三下五除二,完整的小纸片就被铲落了;转战下一处“膏药”,又一张顺利铲下。
正志得意满时,彭德生回头一望,却见身后“战利品”飘落一地。碎纸屑不是同样污染环境吗?于是他又清理“战场”,找不到垃圾筒就将铲下的小广告捏在手心里。不干胶广告纸有黏性,一张紧包着一张,渐渐地,就团成了球形。每完成一个铅球大小的球,他就会在一张纸条上写上“×年×月——×年×月,杨浦区仁德路”,贴在小球上。“我把球的‘时间产地’写清楚,就算盖上了封印。”至今,彭德生记不清究竟粘出多少个球,有些“老球”由于搁置的时间太长,发霉了只好扔掉,剩下21个被居委干部拿去保存,当作“战利品”向居民们展示。
彭德生说,他很想走得更远一点,但“年纪大了,心有余而力不足”。家门口的仁德路,成了他自己划定的包干区。天气暖和时,他早晚6点各出去一次。天冷了,每天下午3点出门,虽然只是短短300米,但每次“巡街”起码半个钟头。
许多人惊讶于他的行为。有一次,一位路人见彭德生起劲地铲着黑广告,问道:“老师傅,你一个月拿多少钱啊?”“两千块,”彭德生回答,“政府发的养老金。”路人竖起了大拇指。
渐渐地,贴黑广告的小工见到彭德生,也躲得远远的。“一开始,一天能撕二三百张,现在少多了,大概二三十张吧。他知道你要撕,所以也不到附近贴了。”
许多人感动于彭德生的热心肠。3号线地铁站5号出口的环卫工人,如今自觉地把铲除小广告的任务包了下来;上海财经大学附近区域,大学生们也主动要求负责;居委会则组织了一支“铲除黑色小广告”的志愿者队伍,在小区、仁德路、逸仙路附近,每月进行一次志愿活动。
有人说,彭德生老人,居于仁德路,热心公益,与德相伴,又以德生德,是为社会正能量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