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慈善公益
捐款查询
基金会动态
基金会政策法规
困厄老人
批复文件
工作人员
捐款方式
热点新闻
国内外涉老新闻
省内老年新闻
涉老时政
老龄工作
老干部专栏
敬老月专栏
十九大报告专栏
时政要闻
会内动态
会内活动
活动集锦
视频新闻
省法学会老年法学研究会
法律咨询
案例选编
政策法律
社会广角
老年法律研究
老年生活
老有所养
老有所医
老有所教
老有所学
老有所乐
老有所为
老有所居
老年文艺风采
书画书法
老年掠影
曲艺风采
民间老艺人
养生堂
四季养生
健身饮食
常见疾病
心理健康
长寿百科
会内原创
原创歌曲
视频影像
《河北老年》
省老龄办专栏
关于我们
老有所养
|
老有所医
|
老有所教
|
老有所学
|
老有所乐
|
老有所为
|
老有所居
|
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为
16年前的一句承诺老人拾荒养大弃婴
正文
浏览次数:686
2014/12/10 23:29:50
来源:重庆晚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曾婆婆在病房细心照顾小霞
曾婆婆家里堆满了她四处拾荒捡到的东西
曾婆婆给小霞按摩右手希望能帮她早点恢复
和电视剧《搭错车》一样的感人故事
在垫江县桂溪镇延续
垫江县桂溪镇迎春桥附近街道,不管天晴落雨,每天都有一位佝偻的老人,提着一个黑口袋猫着腰挨个翻找垃圾桶,搜寻纸箱、塑料瓶等可以卖钱的垃圾。
穿戴整齐、有儿有女,78岁的年纪原本该在家安享晚年的她,为何不顾儿女反对每天出门捡垃圾呢?
“不要小看这些垃圾,一个塑料瓶可以卖一毛钱,积少成多嘛。”周围人都知道老人叫曾宪华,捡垃圾是为了16年前的一句承诺。
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重庆晚报记者 唐楸 任君 摄影报道
垃圾婆婆
雨雾中,一个佝偻的老人,在翻找垃圾桶
昨日中午12时20分,雾蒙蒙,雨蒙蒙。正当大家享用热乎乎的午饭时,一个步履蹒跚的老婆婆顶着小雨,提着一个黑色塑料口袋出现在桂溪镇迎春桥附近。
左手拿着“战利品”:一个塑料空油桶、几块纸箱、一个装满空饮料瓶的黑色塑料口袋,老人目光四处打望,突然她眼睛一亮,径直朝路边垃圾桶走去。
她捡起一个放在垃圾桶顶上的饮料瓶,拿掉瓶盖倒掉里面的液体,熟练地放进黑色塑料袋里,又猫下身子往垃圾桶里瞧了瞧,右手伸进垃圾桶里掏了半天,掏出一小块纸箱碎片。
打开黑塑料袋数空瓶数量。一共13个,老人似乎对收获不满意,又继续往一个老居民区走去。这里每户人家门前都放着一个垃圾桶,里面几乎都是些剩菜剩饭等生活垃圾,老人转了好一阵也没有收获。
终于,发现路边一个洗衣槽旁边放着一个纸箱子,好像是怕人抢先一步,老人快步上前,弯腰将纸箱子捡了起来,拆开压平,夹在左腋下。
“曾婆婆,今天生意不好啊,才找到这么点。”“是呀,今天出来晚了,都遭别个捡走了。”老人叫曾宪华,街上居民和她十分熟识,走到哪里都有人打招呼。
16年来,这里流传着一个和电视剧《搭错车》一样的感人故事,这个故事,要从曾婆婆捡垃圾说起。
半路婆孙
她们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在一起生活了16年
曾婆婆家住桂溪镇迎春桥185号,穿过一条小巷子,一栋年代久远的5层建筑,曾婆婆就住在底楼一间20平方米的一室一厅里。客厅靠窗部位高高堆放着许多纸箱挡住了光线,客厅另一边摆放着一张床,显得十分拥挤。
里屋还摆着一张床,虽然陈设简单,但显得井然有序。这个家里,最值钱的就是3年前花100元买的一台旧电视和一台别人送的电扇。
“卖掉这些废品,我就可以给孙女买点肉补身体了。”曾婆婆一边整理捡到的纸箱和塑料瓶,一边说。
曾婆婆口中的孙女叫小霞,邻居们都知道,这个孩子和她没有血缘关系。
曾婆婆膝下原本有6个子女,大女儿的儿子、媳妇均是聋哑人,二女儿的丈夫是哑巴,4个儿子在农村。20多年前,曾婆婆到垫江县城给人当保姆带孩子。16年前的一天,一个熟人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女婴找到她,希望她帮忙照顾,这个孩子就是小霞。
曾婆婆告诉记者,抱孩子来的人叫李忠明(音),在高安镇当赤脚医生。由于家人反对,无奈将捡到的这个弃婴交给曾婆婆抚养,李忠明每月垫付140元生活费。“他也是做好事,娃儿可怜,难道不管?”
“我帮你带!”曾婆婆说,她当时爽快地答应了,没想到为了这句承诺,她开始了与小霞长达16年的相依为命。她说,李忠明开始说好每月140元生活费,后来时有时无,再后来,李忠明一家搬走了。
几个孩子条件都不好,曾婆婆一直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现在凭空多了一个“孙女”,使得原本就困难的生活更是捉襟见肘。曾婆婆开始捡垃圾变卖贴补家用,一捡就是16年。
“听到其他外孙叫我外婆,她也叫我外婆。”曾婆婆说,小霞跟自己生活了16年,已经是分不开的一家人了。
懂事女孩
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外婆”为她撑起一个家
曾婆婆说,小霞慢慢长大,到了读小学的年龄。突然有一天,小霞哭着跑回家。再三追问,得知小霞在学校被同学欺负了。
“娃儿不懂事,经常有人说她是捡的,说她没得爸爸妈妈。”说起这件事,曾婆婆眼里满是泪花。那以后,曾婆婆每天接送小霞上学放学,坚持了七八年。“她虽然没有爸爸妈妈,但有我这个外婆。”曾婆婆说。
曾婆婆每月有200多元低保金,加上变卖废品的钱,婆孙俩每月生活费只有三四百元。
曾婆婆悄悄告诉记者,她们每月吃饭只用约100元,每月要存200元左右,“读书有时候要交点材料费或者书本费,还要给她买点肉。”曾婆婆说,小霞最爱吃回锅肉。
曾婆婆眼中,小霞特别朴实懂事,从来不要求什么,长这么大所有的衣服都是邻居和亲戚给的。做完作业,小霞总是主动帮忙做家务,课余时间还会收集空塑料瓶带回家。
不幸降临
成绩不错的女孩,脑部蛛网膜出现囊肿
小霞特别珍惜拥有的生活,学习也特别认真,中考以615分的成绩考进垫江县第三中学。命运之神似乎还是没眷顾这个命运多舛的孩子。
去年2月3日,小霞突然发烧。曾婆婆带小霞到垫江县人民医院检查,医生怀疑小霞脑子里长了一个东西。2月5日,曾婆婆和家人带着小霞来到重医附一院复查,医生诊断为蛛网膜囊肿,做手术需要10多万元,而且风险高,不做手术最多只能活几年。
高昂的手术费用,曾婆婆无力承担。回家后,小霞发病次数越来越频繁,“如果我可以替她承受多好,但每次我只能坐在她身边陪着她。”曾婆婆眼里满是泪水。
曾婆婆只好为小霞办理休学手续,让她在家休息。为了减轻小霞的痛苦,曾婆婆四处求医,托熟人找了个口碑不错的针灸师傅替小霞针灸。效果挺好,几天后小霞病情得到了缓解,也不再抽搐。得知小霞情况后,针灸师傅免去了扎针灸的费用,但要治好小霞还是只能动手术。
爱心接力
好心人捐款6万多元,医院减免费用做手术
今年9月,有热心市民了解到小霞的情况后,将她的故事发到了网上。垫江论坛网站牵头,为小霞组织了一个爱心捐款活动,不到一个月就筹到6万多元爱心款。经过沟通,垫江县中医院接收了小霞。
10月16日,小霞被推进手术室,经过8小时开颅手术,小霞脑子里的囊肿被顺利取出。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垫江县中医院住院部14楼脑外科22床,见到了处于康复期的小霞。
头戴着一顶棉布帽子,病床上的小霞嘴里一直喊着痛。曾婆婆连忙坐到床边,双手握着小霞的右手,轻声安抚她。或许是外婆在身边有了安全感,小霞慢慢睡着了。
曾婆婆说,现在是她和二女儿轮换着照顾小霞,虽然有好心人关心她,但曾婆婆觉得人不能总麻烦别人。小霞住院后,曾婆婆只能利用中午时间出去捡废品。
记者从垫江中医院宣传处向主任处了解到,小霞手术比较成功,目前恢复良好。医院不但组织员工为她捐款,还减免了她的手术费用,以及后期的康复费用。
她是个好心人
野猫都要照顾
抚养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16年,曾婆婆坦言,家人或多或少有些不理解。
曾婆婆的外孙女李晓梅告诉记者,对于外婆抚养小霞的事,自己很钦佩。自己的孩子和小霞差不多大,作为母亲,每每看到小霞就会想起自己的孩子。
“家人最主要是担心她的身体,这么大岁数了,万一捡垃圾摔倒了怎么办?”李晓梅告诉记者,有好心人看外婆辛苦,劝她将小霞送给条件好一点的家庭抚养,外婆每次都说:“万一别个脾气不好或者对她不好怎么办?”在外婆看来,小霞和亲生的没什么区别。
李晓梅说,外婆是个心好的人,看到外面的野猫饿着肚子,她会捡些剩菜剩饭喂猫,时间久了,这些野猫一到饭点就会准时到她家来。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邻居老人生病,她和家人轮班侍候
2016/8/1 16:12:08
●
失智老人,愿你被世界温柔相待
2016/7/22 14:05:39
●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20年
2015/11/6 13:56:05
●
陕西西安退休老人10年间义务为社区办黑板报 累超300期
2015/11/5 15:15:11
●
桥边的老人
2015/10/20 15:58:20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