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大树上的鸟巢,那是鸟儿的城堡。爸爸警惕地站岗放哨,妈妈精心哺育小鸟……”清脆稚拙的童声开启了一个和谐、美好的世界,成就了一颗天使般透明的童心。
在邯郸市峰峰矿区的校园里,被广为传颂的诗歌还有很多,它们都出自“草根诗人”张文才。68岁的张文才,是峰峰矿区一名退休干部,从空军某部转业后先后当过小学教师、机关干部、国企书记。他满头银发却善良、率真,像个老顽童。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把藏在内心深处的爱变成一首首优美的朗诵诗,通过孩子天籁般的声音传递给大家。
张文才的儿童诗写作得益于朝夕相处的小孙女,与孩子在一起的生活让他找回了久违的童心。他走到哪儿想到哪儿,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带孙女遛弯儿时,天空下起小雨,经过构思,一首《小雨点》就写出来了:“小雨点,沙沙沙,浇开万朵花,荷花,月季,牵牛花。小雨点,沙沙沙,乐坏你我他,青蛙小鸭、乖娃娃……”孩子们感兴趣的自然现象、花鸟鱼虫都是他创作的源泉,他把对大自然的憧憬和想象都装进诗里,细品起来,就像没有污染过的蔬菜。
小孙女一天天长大,张文才创作儿童诗的热情有增无减。他一心想为更多的孩子创作出受欢迎的诗歌。写过诗的朋友都有这样的体会:写成人诗难,写儿童诗更难。廖廖数语,却诗情画意,使孩子们爱看爱读、终生难忘,这需要真正下一番功夫。张文才没有学过文学理论,但他有股常人难比的热情。他喜欢读书看报,报上登的英雄人物、好人好事、奇花异草他都仔细浏览,然后把那些好玩的、有意义的剪辑下来,贴到自已的“报花集锦”里。除了学习他就琢磨构思,《斑鸠》、《银河》等一首首生动的诗歌从他的笔下流淌出来,像欢乐的小溪。他还请小孙女和邻居家孩子当评委,为的是以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情趣、孩子的眼光,从孩子的角度来品味。孩子们喜欢,才是他成功的标准。
2006年一天,张文才听说当地有位擅长儿歌写作的高手,曾荣获全国优秀童谣一等奖。老张马上乐了,知音难觅,一定得认识认识。他托人打听,辗转找到这位高手——张强。张强是中国儿童文学理事会理事,小他整整20岁。老张的勤奋、执着、自谦令人折服。他们很快成为无话不谈忘年交,经常在一起交流心得:校园里“灰色”童谣盛行,迫切需要绿色诗歌的感染,可是当前从事儿童诗创作的人太少了,在报刊、电视台宣传的好作品就更少了,我们一定要用这点爱好和特长为下一代健康成长出点力……
在“战友”的鼓励和帮助下,张文才更坚定了信念。他一边创作新作品,一边对原有作品进行反复修改,从其手稿标明日期可知,很多作品前后修改达数年。他义务担当起多所学校校外辅导员,将其作品在学校和幼儿园进行检验和推广,给校园带来了一缕清新的空气。他的诗歌主旋律是美、爱和快乐,“爸爸啊,您是我心中最坚实的大山,站在您的肩头,看的更高望的更远……”,“奶奶的白发,洁白无瑕,微风一吹,漂亮的像朵茉莉花……”。这些作品自然流畅,无需修饰,却蕴含着老人发自肺腑的爱和善良的渴望。
张文才痴迷于儿童诗歌的创作,身体、精神越来越好,子女们都为他高兴,为给他减轻搜索、抄写的负担,还为他买来一台电脑。童心未泯的老张遇到了新的“拦路虎”。打字是第一道难关,那个年代不学汉语拼音,五笔输入就更不行了。他让孩子们给他弄了张放大的汉语拼音表和大小写字母对照表,拜小孙女为师,从零开始学起了汉语拼音。半年时间,他不仅学会了打字,还学会了浏览网页,发电子邮件,有了自己的QQ和志同道合的聊友,建立了博客,加入了诗歌创作的网友群。他如虎添翼,创作而儿童诗歌的劲头更足了。
张文才从尝试写诗歌至今已经10多年了,他很多作品已经在报刊、网络发表,并在校园内广为传颂。最近他正在筹备印刷校园诗歌集《爱从这里出发》,免费发给矿区的小学生。老友们都夸奖他:“老了,老了,倒成了‘诗人’了!”他笑着说:“充其量就是‘草根’,不过为了祖国的‘花骨朵’,我当‘草’也自豪呀!”李海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