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片说明:余信和爱人张俊卿(现年83岁,第一批参加河北电台创建工作,时任文书)。
岁月如歌
不经意的黑白定格
留下每一朵浪花 开放的样子
岁月轻轻翻动
我们青春如炬 美目如星
听
谁在唱那支当年的老歌
那些日子如潮 扑面而来
河北广播第一人
-----余信访谈录
刘晓鸽
● 1949年5月2日,在冀中区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开始筹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的工作。
● 1949年6月30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印发各地广播电台暂行管理办法规定:“各地所设的广播电台一律统称某地人民广播电台。”正在筹建中的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据此规定改称:“保定人民广播电台”。
● 1949年7月21日,保定人民广播电台建成试播。
● 1949年8月1日,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正在筹建中的保定人民广播电台由河北省委直接领导。
● 1949年8月17日,河北省委印发《关于建立保定人民广播电台的指示》,明确保定人民广播电台隶属于河北省委。
● 1949年9月1日,保定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呼号“保定人民广播电台”。发射功率500瓦,频率770赫兹。全天1次播音,播出时间5小时10分钟。全台27人,台长耿耀,副台长余信,台内设编辑科、工务科和总务科。
● 1951年4月1日,根据中央广播事业局《关于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变更台名的通知》,“保定人民广播电台”更名为“河北人民广播电台”。
……
余信,88岁,河北广播电台首任副台长、第二任台长,曾任省委宣传部顾问……走进余老的家,近距离感受到他那份经历风雨后的淡定与从容。听着他语重心长的讲述,我们被慢慢带进了那个特殊的岁月:
1949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一个月,河北省正式建省。河北广播电台5月份正式筹备,9月1日正式广播。说起河北广播电台的建立,余老打开了话匣子:“1949年5月的一天,冀中区党委秘书长找我谈话,指示由我负责组建河北广播电台的事情。后来我就电台具体筹备工作专门去北京请示了当时的冀中区委书记林铁同志。从北京回来后,上级任命保定日报的总编耿耀同志任河北广播电台台长,任命我当副台长、编辑部主任。当时全国尚未完全解放,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电台筹建工作面临没有人员、没有设备、资金短缺,同时没有任何办广播的经验等等重重困难。我先到天津台学习经验,回到保定后开始了紧张地筹备工作。当年接收保定时,国民党把电台全部撤走了,只留下几间空房子和三个天线杆。当时真是处处举步维艰,从机器设备到人员组成,都是一点点摸索着干。购置了办公用具,到报社等单位招兵买马。没有播音员,就找来国民党时期的播音员。女的,叫汪家鹿,现在仍健在;没有发射机,跑遍了京津,终于在天津找到一台500瓦全新的广播发射机,厂方开价就是三万斤小米(以物换物的原始交易方式),可把我们吓住了,但上级领导为了电台早日开播很快就批准了;没有技术人员,就找回来国民党电台的几个技术员。第一批参加创建的只有27名同志,其中编辑科7人、播音员6人,工务科技术员5人。我们电台自己的第一个男播音员叫吴新,当时他还是中学生,只有16岁。北平被日本人占领后跑出来到了解放区,开始在冀中区青年抗日救国会(团省委前身)做一般性的工作,后来办电台就用了他。因为毕竟他是从北京来的,普通话比较标准。在那个激情岁月,大家艰苦创业,白手起家,但工作热情十分高涨,没有任何怨言。大家边学边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按照省委的要求,终于在9月1日开始正式播音。那时的电台发射功率很小,设备很不齐全,没有一台录音机。全是播音员自己现场播音。主要是从各大报纸选择重要文件,播音速度非常慢,是为了让各地通讯员记录下重要文件指示精神,然后传达给地方党委、政府。所办的节目也比较简单,文艺节目主要是播送唱片,有时请演员直接到播音室广播,但河北人民广播电台还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余老拿出一张黑白的老照片说:“看看这服装,你知道这是哪里的服装吗?”我摇摇头,他说:“这是傅作义部队的服装。和平解放北平后,傅作义部队的服装就下发给了各地方,我们当时就是穿着那套服装照的相。”1960年余老离开电台到了《河北日报》,“文革”中受到冲击,被送往“五七干校”劳动,到农村里插队。平反后恢复了工作回到《河北日报》任总编助理等职;1974年根据毛主席“学习海河精神”的重要指示,做过“海河十周年”纪念专题活动;到省委宣传部顾问委员会工作直至离休……
余老谈性正浓,就顺口讲起了《河北日报》报头的来历:“那是1948年,我在《冀中导报》工作(当时在饶阳县一个村子里办公)。为了迎接河北省建省,准备筹建《河北日报》,可还没报头,报头怎么办呢?请示有关领导后,决定请毛主席写。毛主席虽然在西柏坡,但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拿到。后来时间不长送来了主席写的六个报头,两个大报头是为了改成大报用的,小报头四个。其中有四个画圈的,当时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中央有关部门专门来信嘱咐说:‘划圈的四个,是主席比较满意的,尽量满足主席的意愿吧。’于是1948年在《冀中导报》基础上改为了《河北日报》,总编辑是朱自强(后来的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现在的《河北日报》报头用的是毛主席后来重新写的报头。”
谈话中,余老的老伴过来和我们打招呼。余老介绍说:“1947年我们结婚,婚龄都六十多年了。老伴从《冀中导报》到省广播电台,70年代调石家庄市卫生局直至退休。跟着我风风雨雨坎坷中过了一辈子……”我们当即邀请余老和老伴合个影,他们欣然接受了。望着他们二老慈祥的面容,我们感受着岁月的长河缓缓流淌,感受着历史的记忆将当年风华正茂的青年一步步走到了耄耋之年。
感谢余老这样一大批党的忠诚的信仰者为了共和国的成长,贡献了他们毕生的心血,才有了我们现在这个和平稳定的环境,才有了共和国长足发展的今天。
《河北老年》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