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廊坊祖照静老人在修理“荷花仙子”的道具。隋炳晖 摄
长城网廊坊2月22日电(刘振山 隋炳晖 秦蕾)每晚七点多钟,在廊坊市前锋小区去往永华明珠商场的路上,你会看到一个中等身材的老年人,骑着三轮车,车上放着直径约一米的大鼓,还有跳秧歌用的锣、镲等。老三轮一路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和着老人的节奏,见证着老人和秧歌的不解情缘。
这个老人名叫祖照静,65岁,廊坊市安次区银河南路街办处前锋小区的居民。老人说话带着一口东北腔,为人很憨厚,穿着很朴实。“我十几岁就会跳秧歌了,喜欢,有着不解之缘,愿意每天和大家一起跳秧歌。” 祖照静说。
喜欢:年轻时就与秧歌结缘
“1968年下乡的时候我就跟着村里的大爷大妈跳。” 祖照静说这话的时候眼神里充满了激情,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1968年,祖照静作为知识青年在农村插队。一天下午,听到锣鼓喧天,好多人在街上尽情地跳秧歌。他跑出去看着看着就欢喜上了,跟着有节奏的鼓点不由自主地跳了起来。从那个时候起,祖照静就喜欢上了秧歌,以后只要用空他就会去跳秧歌。
1990年的时候,祖照静所在的原前锋机械厂设在吉林省的一个山沟里,下班后几乎没有什么消遣。枯燥的日子里,又是秧歌陪着他度过了一天又一天。他和其他厂里的6名同事兴趣相投,下班没事的时候就在一起跳秧歌。到了2004年,这7个人组建了秧歌队,各自凑钱买了锣鼓和简单乐器。到了2009年,其他6名组织者由于各种原因先后离开了这个秧歌队,但是凭着对秧歌的喜爱和不舍,祖照静还是一肩扛起了这个秧歌队,跳秧歌、组织演出、编排新舞,祖照静身兼数职。现在队里的固定队员有50多人,大部分是前锋小区居民。
辛苦:秧歌道具就是他的宝贝
只要天气不是特别恶劣,每晚八点到十点的两个小时里,祖照静都会和他的秧歌队在永华明珠前的小广场上跳秧歌。
2009年夏天的一个傍晚,他们刚跳了一半的秧歌,就下起了大雨。等雨小后,大家就各自回家了。祖照静收好他的“宝贝”——大鼓、鼓槌儿、大镲、小镲等一堆道具,小心地装上三轮车,用塑料布盖好。雨后道路坑洼难行,怕回家路上有个闪失,他就慢慢推着三轮车走,近2公里的路,老人整整走了两个小时,几次险些翻车。终于到家了,他看着完好无损的道具,欣慰地笑了,总算没有把“宝贝们”淋坏了。
付出:心甘情愿花钱买道具
平时秧歌队的必要开支都是祖照静自己出。为了维持秧歌队的生存,祖照静从2009年到现在,有数的费用就搭进去了3000多元。
“秧歌队的道具坏了都需要修,实在不能用了再换新的,一副新的大镲得需要260元,现在队里有4副镲,平均每个月就得换一副新的。”祖照静说:“平时我们会接一些活动,像商场开业什么的,春节的时候也会接受邀请去跳秧歌。春节这一段时间的演出是我们秧歌队这一年主要的收入来源。”祖照静说,最好的一次他们挣了1500元,除去必要的开支,再发完大伙的钱,剩到他手里的只有100多元。可这100元钱连买一个镲都不够。就是这样,他也从来没有和人抱怨过,从来没有想过放弃跳秧歌。还是因为那句“喜欢”。
希望:编出秧歌舞能上大舞台
2011年底,前锋小区居委会专门为秧歌队腾出了一间办公室,是为秧歌队开会、摆放道具用的。“很感谢社区,让我有了更强的动力来发展秧歌队。”
祖照静说在2012年希望秧歌队能达到收支平衡,这是生存之道。“我还想给队里再添一只船,一个花篮、还有两个‘驴’。”祖照静说,“我热爱秧歌,希望能把秧歌跳出新意,更希望能编点能上得了舞台的秧歌舞。”
稿源:长城网责任编辑:刘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