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衣食住行,啥都不缺,每天吃的比以前过年都好,年老了有所养,有所乐,你要说不幸福,我们第一个起来反驳你。”老人的幸福秘诀也很简单:一切以和为贵,多了理解,少了计较,感情也长盛不衰。
□东方今报首席记者
夏友胜 记者 付雨涵
实习生 樊雪婧/文
记者 袁晓强/图
●看他放风筝成功,她比谁都高兴
昨日上午9时,记者敲开了管城区主事胡同4号的大门,住在这里的是85岁的毛云鹏夫妇。
走进他家,没有比风筝更引人注目的了,墙角竖着的是大风筝,墙上挂着的是小风筝,还有各种各样改装的电动风筝。
老爷子说,他看着风筝长大,打小就喜欢。退休前,一心扎在工作上,无心研究,退休后,自然不忘业余爱好,尝试去做各种各样的风筝,慢慢地,毛云鹏成了制作风筝的能手,软体风筝、立体风筝都是他“拿手绝活”,至今,他已制作了几百个“全手工制作”风筝,图案都是他一笔一笔画上去的。龙、二七纪念塔、鹰、孔雀……照老爷子的话说“我是风筝的铁杆粉丝,立体风筝更有挑战性”。
毛云鹏老人不仅制作风筝,每做好一个都要在空旷的地方试飞,不行回来再改,改好再试飞,直到稳稳当当地在空中飞了,才算是真正做好了。
最让老爷子记忆犹新的是,刚退休时做的二七纪念塔风筝,高有4.5米、宽有2米,辛苦花费好几个月才做好,在空中飞相当养眼。“挺轰动的,当时都上电视了。”至今想来,老爷子都一脸的开心。
●拉她放航模,他开车跑遍郑州郊区
毛云鹏刚退休那会儿,体力好,风筝大也能拉住,随着年龄渐增,老爷子玩起了电动航模。
饮料瓶子、轻木、鱼竿和橡皮筋,都是他制作航模的原材料,再加上一台缝纫机和一个遥控感应器,就能“起飞”。
说起制作航模,老人头头是道:“先在轻木上画个样儿,然后用小刀刻,再贴上膜,装上线路和买来的感应器。”
动手、动脑常健身,这是毛云鹏养生的不二法门,而玩航模和他的保养法则不谋而合。
正说着,他的“模友”——60岁的老陈,打电话来约“中午12点半老地方见”。他挂完电话,骄傲地跟记者说,全世界80岁以上还像他一样坚持放航模的,他是唯一一个。现在,老人经常被邀请去教中小学生放航模,他很乐意,“既能锻炼,又能让孩子们提高航空意识”。
十几年来如一日,只要没有大风大雨,他就会用老年代步车,拉着老伴去放飞航模,他们几乎跑遍了郑州的各个郊区,现在依然乐此不疲。
●幸福很简单,少些计较多些理解
从1952年结婚到现在,两位老人相扶相持走过了60年。
提及丈夫,孙秀梅很羞涩:“他吧,有责任心,就是脾气有点急。”私下又补充,其实是个挺好的人。
如今,夫妻俩最小的重孙都上小学了。孙秀梅一直都忘不了老伴年轻时对家的付出:“洗衣、做饭、哄孩子,他啥都做。”
最让孙秀梅难忘的是孩子年幼时那段岁月。夫妻俩一个在医院,一个在烟厂,毛云鹏每天下班,急匆匆地往家奔,一边照顾孩子一边做饭,碰到孩子饿了,他披上衣服,用布把孩子揽在胸前,骑上自行车直奔烟厂找孙秀梅,等到喂饱孩子,就又带着孩子奔回家中。
“家和万事兴”,一切以和为贵,多了理解,少了计较,自然家庭氛围就很好,感情也长盛不衰。“衣食住行,啥都不缺,每天吃的比以前过年都好,年老了有所养,有所乐,你要说不幸福,我们第一个起来反驳你。”这就是钻石婚老人对幸福的真切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