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老年生活 >> 老有所乐
女人心,绣花针
        正文浏览次数:517
  2014/12/10 23:32:06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树荫下,绣架旁,一名头发乌亮的女人俯身绣花绣鸳鸯———这好像是一幅极美的画面,中国女性的温婉灵秀随着万千心思,千针万线地绣进了那方小小的绣品里。
  若是找现在六七十岁的老太太问问,她多半会告诉你,她年轻时也曾拿过绣花针,说不定现在家里还能翻出当年绣出来的枕头巾枕头套。
  八旬夫妻的十字绣之家
  3月3日天气晴。上午10点钟,走进退休老人朱启康和陈慧青的家,他们好像刚完成打扫工作,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一尘不染。阳光照进来,刚好落在客厅沙发上方那幅巨大的十字绣作品《旭日东升》上,使整幅画闪闪发亮。
  屋里挂满十字绣,是朱先生家的一大特色。《旭日东升》对面墙上是一幅《八骏图》,另外还有一幅《天下第一福》和一个遒劲的“寿”字。饭厅里是一幅水果图,卧室是淡雅的《松鹤延年》,书房里则是由“梅兰竹菊”四幅小画构成的组画。反正这家人墙上的装饰画全是十字绣。这些制作精美、悬挂得宜的十字绣作品让这个整洁的家更是充满了活力和意趣。
  而这些十字绣的最大特色,不仅在于它们的精美,更在于它们全出自朱先生夫妇之手。
  今年79岁的陈慧青退休前是老师。六七年前她生了一场病,病后初愈,觉得每天只是看书看报有点乏味,于是跟喜欢十字绣的大女儿学起了绣花。这东西学起来不难,只是那时候十字绣还比较简单,纸样上虽有方格,却没有分成更小的单元格,从哪起针、走势怎样,全靠自己数。陈老师数得眼晕,结果真数错了。眼看绣不下去了,这时,朱先生挺身而出,他说自己一向喜欢写写画画,不怕人笑话,以前连勾针都会。他一琢磨,决定将错就错,半照图样半想象,夫妻一起完成了这第一幅十字绣作品。现在,这幅《红梅报春》就挂在家里。朱先生说,当时的十字绣图纸简陋到“红梅报春”四个字都是卖家用圆珠笔写上去的,根本没法照着绣,字也实在不好看。他就自己设计,绣上了四个字。那时没经验,线还买少了,缝纫机线都用上了。
  此后,夫妻俩分工合作,一幅幅十字绣作品在他们手下诞生。绣十字绣是个费眼神费脖子的工作,他们就采用轮流工作法,一个绣累了,去书房练练字,看看书,另一个顶上;另一个累了,这个继续绣。据说家里这些十字绣作品中,花费精力最多的就是《旭日东升》,两个人足足绣了半年。装裱之后宽近两米,高有一米多,装裱店的人花了好大力气才搬进来。另一幅精心之作则是饭厅里那幅水果,虽然尺寸不大,但用的是小格十字绣,就像拍照片的像素更高,画面更逼真,但也更费时费力。这幅作品夫妻俩绣了将近3个月,绣成的水果晶莹欲滴。
  绣得多了,他们还把绣品送给单位和亲友儿女。但儿女都很忙,忙得没时间细细欣赏,甚至没时间把画挂上。他们曾送了一幅比较大的十字绣给儿子,因为儿子在外地工作,没法装裱好再带过去,儿子答应回去自己装裱。过了一段时间,他们打电话问儿子装好了没有,儿子说,还没呢。
  朱先生家的十字绣总体来讲是陈老师绣得多一些,但客厅里那幅“寿”字,却是朱先生的得意之作,朋友来看了也都说好。今年83岁的朱先生眼明手巧,平时也很注意锻炼身体,阳台上还放着两个小哑铃。陈老师说,自从前几年病了一场,一应家务全由朱先生包了,为的是不让老伴累着。他说,老了做伴,就是要相互照应,别说十字绣一起绣,现在他们不管去哪里,都是一起去,否则家里的不放心出门的,出门的惦记家里的,连门卫都说:“你们是看到一个,就有两个的。”
  朱先生说,小孩子要玩,老人也要玩,而且要玩得开心,因为心态好是身体好的首要条件。老伴绣十字绣开心,他就陪着一起绣,也开心。
  在金华老年大学教了多年手工课的退休教师欧阳光宸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曾兴起过一阵绣花热。下班后,尤其是暑假里,学校的女老师们聚在一起,人手一个花绷一根花针,身边是五颜六色的花线。大家边绣花边聊天,欢声笑语。欧阳老师的母亲更是心灵手巧,还设计了大量绣花图样,要用时,就拿复写纸放在布上,把纸上的花样描出来。这些花样欧阳老师至今宝贝一般地收藏着。那时,只要爱美的女人家,总有几件自己的绣品摆放在家里,比如绣花枕头、缝纫机和收音机盖布。
  欧阳老师还有一位年轻时就擅长苏绣的阿姨。苏绣用的是丝线,绣品讲究平整光滑。欧阳老师还记得小时候看阿姨把一束丝线细细地捻开,取出极细的一根,再穿进极细的绣花针,然后伏在花绷架子上赶活的情景。那时候,阿姨的绣活很多,特别是大户人家女人的旗袍要绣花,女儿出嫁时,更是要用整套的绣品当陪嫁。但这位阿姨也是个苦命的女人,因为生的是女儿,被夫家百般折磨,不得不逃回娘家,此后一直躲在楼上自己的房间里,再不肯下楼。她在房里唯一可做的就是绣花,家人接了活给她送上楼去,她绣好了又让人拿下来。阿姨后来虽然再婚,但生活一直不太如意。到欧阳老师跟学校的老师欢天喜地学绣花时,阿姨已眼神不济,久不绣花了,不过偶尔会来指导一下外甥女。
  欧阳老师学绣花时,流行的不是尽量把花绣平整,而是用各种办法绣出浮凸的效果,比如先用棉线打底,让画面突出;用花线缠绕花针数圈然后一抽,就成了一个突起的花蕊。这时绣花用的是花线,而不是发亮的丝线,如果想让画面有闪亮的效果,就要用添加了银色、金色线的花线。最初的花线有颜色渐变,绣出的花和枝叶有色彩的过度,显得比较自然。后来这种渐变的花线不太买得到了,只剩下每根都同一色的花线。想要绣出由深渐浅的效果,就得用不同颜色的花线层层叠加。
  到了上世纪60年代后期,绣花的风尚渐渐被湮灭,因为花花草草都成了“毒草”。欧阳老师说,有一次她穿了一件有斜纹拼接的夹克式布衫出门,竟被红卫兵当成“修正主义”,当街就剥了下来,连带那一头从出生就几乎没有剪掉过的长发也被剪得七零八落。长发尚且不保,更别说绣花这种明显“小资情调”的东西了。
  不过在“文革”期间,流行过一阵子十字绣,绣的都是“红色娘子军”、“我爱天安门”等题材。那时的十字绣没有专门绣布,用的是塑料纱窗,那一个个小孔,刚好可以用来做十字绣。后来欧阳老师给学生们上手工课,教十字绣时用的还是纱窗,线也是拿到什么是什么,没有花线就用细毛线、细纱线代替。
  从阿姨的苏绣,到五六十年代女人们人手一个花绷,再到现在的十字绣,绣花的难度逐渐降低,但普及率大大增加。尤其是十字绣,从简单的纸样,到现在把整幅画都画到了布上,几乎省去了所有设计图样、搭配花线的麻烦,只要严格按照布上的图样把同色的花线填上去就行,所以无论男女老少,只要肯学,很快就能学会,于是有了夫妻一起绣十字绣的佳话。
  上世纪80年代,为了给学生上兴趣课,欧阳老师也曾用花绷教孩子们学过刺绣。不过只热了一阵子,终究没能像十字绣一样风靡起来。
  也许在这个商品经济时代,什么东西会流行起来,也有一定的经济规律吧。但不管绣的材料是什么,绣的手法有什么变化,不变的是那针针线线绣进去的女人爱家爱美爱生活的心,这颗心海一般深沉,又像花一般烂漫,所以绣花这门手艺,经历千变万化,却不会绝迹。
 

责任编辑:李璠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洛南91岁老寿星晒幸福
  • 2014/12/10 23:37:04
  • 天冷了,两年“娘”一起伺候
  • 2014/12/10 23:37:03
  • 王同凤老人的幸福生活
  • 2014/12/10 23:37:01
  • 孤寡老人 乐享清福
  • 2014/12/10 23:37:01
  • “照顾老人,干得是良心活”
  • 2014/12/10 23:37:00
  •  热点文章导读 
    亲人临终前,我们该怎么办!
    倡导居家养老
    儿子欠下千万巨债远走他乡 七旬老母卖
    民 谣 四 首
    生活是一面镜子
    眼不花能穿针引线,爱动脑自制九连环
    “天坛大爷”名扬海外
    义务管护公共树木38年
    78岁上大学:我要做一个新时代的奋斗
    河北农大退休教授妙手著神奇 变废为宝
    老年人应该向年轻人学习的9件事
    社论:公共自行车何必对老人设门槛
    七旬老人3年手绘百米长画 记录农村
    河北七旬老奶奶为村里孤寡老人缝制布鞋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