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法学会老年法学研究会 >> 案例选编
八成受访老人对消费陷阱不设防
        正文浏览次数:1036
  2014/12/10 23:55:3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一大早,就有十几位老年消费者赶到编辑部,投诉各种问题。有的是多人共同被忽悠买了所谓的特效药;有的是背着儿女买保健品,一扔就是几万元;这些老人上当后无一不是后悔不迭。为什么在媒体一次次曝光后还仍然前赴后继地上当受骗?什么原因让他们成为陷入忽悠广告圈套的主要人群?记者在街头、社区内,对10位文化层次不同的老年人和10位中年人进行了调查采访,发现有八成老年人对广告内容是深信不疑,对消费陷阱没有防范意识。贪小便宜、渴望健康和轻信他人成为老年人上当受骗的主要原因。而这些老年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轻信外人,而不信自己的儿女。
       本次调查的老年人,职业不同,有从企业退休的职工,也有从领导岗位退休的干部;文化层次也不同,既有大专学历,也有中小学学历;年龄从57岁到82岁。
        “当初想挣大钱 现在后悔死了”
       受访者:李女士 年龄:70多岁。
       李女士在小区里收到传单,说有挣大钱的机会,就去听了某商贸公司组织的几场讲座。主讲人一忽悠,说买公司股份能挣大钱,李女士听了特别心动,花3万元买了该公司的“股份”,可签的合同却是购买保健品;后来该公司又忽悠说可以“买养老”,李女士又投入了4万元。7万元钱扔进去了,换来的却是几张购买保健品的收据。后来李女士越想越不对劲,想退钱,对方却躲得远远的了。
        “我现在是后悔死了,都怪当时一时糊涂,心里想挣大钱,可便宜没贪着,还扔进去了这么多钱。这事当时没跟孩子商量,到现在也没敢告诉孩子。老伴儿跟我生气,气得得了心梗做了心脏手术。想想真后悔呀。”李女士承认自己上当受骗是因为特别相信对方说的话,没有鉴别能力,一心想挣钱。不告诉儿女的原因是怕儿女阻拦。
        “3000多元特效药吃了后没见效果”
         受访人:王女士 年龄:72岁。
         王女士也是来投诉的消费者,她买的是治哮喘的所谓“特效药”,结果越吃越重,老人直接住进了医院。出院后,竟然还接着吃,结果病情又加重。这时才不敢再吃这种药了。
  在接受记者调查采访时,王女士似乎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只是认为药有问题。“买药没跟儿女商量,广告上说的那么好,就信了,认为试试没准能治好呢,老年人都愿意健康。”
         “想赚钱的心理 结果却是赔钱”
       受访人:贾先生 年龄:70多岁。
       去年,贾先生10万元的存款到期了,就到银行想续存一下。结果,到银行大厅后,就有一名工作人员迎了过来,介绍一种投资回报更高的银行产品,说弄好了能有20%多的回报。老人听说投资回报率要比银行利息高,于是便动了心,在听完了工作人员的详细介绍后,将钱“投”了进去。“我认为就是银行推出的一种业务,也没有多想!”老人介绍说。
       今年“存的钱”到期了,取钱时10万元变成了7万多元,不仅没挣,还赔了近3万元。这才知道自己买的是一种基金,而贾先生签字的协议上并没有回报率的承诺。“辛辛苦苦攒下些钱容易吗?不仅没赚钱还赔了?这段时间我都不知咋过的,心里难受啊。”
       八成老年人相信广告
       在10名受访者中,有8人对忽悠广告内容坚信,对其夸大宣传不存在质疑,占到了80%。其他有2人,占20%。
        九成老年人不跟儿女商量
       “跟老人说过多少次,根本不听”
        受访者:叶女士 年龄:45岁
        对于我们家来说,最让人受不了的是父母被卖药广告忽悠,总是自己瞎买药品、保健品,花了几万块钱,一点儿用不管。我们说也不听,好像我们不愿意他们追求健康似的,为这事吵过很多次。
       曾经在广播里听到一种治糖尿病的药,有多么多么好,无效还退款。买了一个疗程,花了几千块。只吃了不到一个星期,就明显感觉身体不舒服,吓得不敢吃了,想退药,可打了好几个电话,都是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到最后对方就不接电话了。这药也白费了,钱也白花了。可老人还不接受教训,后来在外省电视台的保健节目里看见卖一种减肥茶,不让买非买,还说那电视台能骗人吗?结果买来一点用也没有。为这种事,生过多少次气,不管用,老人根本听不进去家里人的意见,对外人的话,却是怎么说怎么信。我认为跟他们生活的年代有关,他们那个年代哪有这么多骗子,人与人之间都讲诚信,所以说,改善整个社会的风气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 
        “老人买药,拦都拦不住”
       受访人:陈先生 年龄54岁
       我父母都80多岁了,特别信各种广告。先说卖药的,老年人对自身保健特别看重,一些广告就专门投其所好,吹得天花乱坠,我们一看就不可信,可他信,拦都拦不住。
       另外就是爱占小便宜,小区里来忽悠人的,先给老人点小恩小惠,老人就信了,买他们的东西,结果都是假冒伪劣产品。  他们特别容易轻信,我们只好每天向他们灌输,让他们什么推销的也别信,也别买。白天老人在家,经常接到各种电话,防不胜防的。
       老年人在做主前,不跟儿女商量的占到了90%,他们一是坚定不疑地轻信,二是怕跟儿女说了不让买。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国外,老年人受伤害更要维权
  • 2015/11/17 15:15:10
  • 老人索要“带孙费”诉讼具有破冰意义
  • 2015/10/19 10:31:09
  • 因年龄增长无力赡养 老人告外甥女索房款胜诉
  • 2015/10/19 10:10:05
  • 老人赢了官司却赢不来亲情
  • 2015/10/16 16:43:14
  • 老人的悲凉
  • 2015/7/24 10:21:51
  •  热点文章导读 
    养老金全国统筹方案年内将出 资金配置
    老年人商业保险又贵又少 已成保障盲区
    家用理疗仪用上超声波?骗人!
    老人家办养老保险不方便怎么办
    石家庄一老人盲目投资用7万养老钱买3
    老人的悲凉
    保健品“坑老”:“四大套路”设置“亲
    养老产品高额回报未兑现
    老人立遗嘱是否需要见证人
    放弃继承权就能不赡养老人?
    国家发展改革委 民政部关于规范养老机
    石家庄:养老机构医务室要配备医师护士
    全国首部居家养老条例或5月起实施明确
    车票里含不含保险(健康维权)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