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苏进云大妈(左)和冯翠大妈既是互助养老的对子又都参与过爱心储蓄,爱心存折记录了她们的奉献本报记者 赵威 见习记者 陈腾飞摄
省会尖岭社区1200位老人乐享“爱心互助养老”
60岁健康老人照顾70岁高龄老人
□本报记者 潘文静 本报见习记者 邢杰冉 河北新闻网记者 党 培
在石家庄市尖岭小区,天天都会上演这样温馨的一幕:60多岁的健康老人热心照料70多岁的高龄老人。而当60多岁老人年纪大了或是遇到困难时,就会有其他志愿者前来帮忙。两年多来,这项爱心接力一直没有间断,这都得益于该小区实行的“爱心储蓄”机制。
储蓄爱心: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
尖岭小区64岁的苏进云阿姨有一个“爱心储蓄存折”,上面记载着她从2009年3月至今为高龄老人服务的时间和内容。帮73岁的刘大妈理发、给90岁的姜大爷做饭、陪82岁的齐大妈聊天……两年多来,苏阿姨志愿服务20余次。
“咱这个存折存的不是钱,是爱心!”12月28日,正在70岁的冯翠阿姨家志愿服务的苏阿姨满足地对记者说。“虽然咱做好事不求回报,但是一想到老了以后也有志愿者来帮咱,心里就特别踏实。”苏阿姨说。“家里就我一个人,多亏了小苏经常来陪我聊天,要不我这心里可闷得慌了。”冯翠阿姨拉着苏阿姨的手说。正说着,冯翠阿姨家的门铃响了。原来是另一位社区志愿者——— 45岁的侯秋辉来给她送电卡。“冯大姐有关节炎,不方便去买电,快用完时我就帮她买一下。”侯秋辉说。
冯翠阿姨虽然是一位独居老人,可在苏进云、侯秋辉等志愿者的关怀和照顾下,她的晚年生活充满了温情。
“尖岭小区是一个老龄化比较严重的老旧小区,像冯阿姨这样的空巢老人有1200多人。这些老人由于生活困难多、身体状况差,容易发生一些意外。因此,关心老人生活、开展温暖服务就成为社区工作的重点。为了让社区更多的爱心人士加入到志愿服务中来,从2009年开始,我们开展了‘爱心储蓄’为老服务活动。号召45岁至65岁之间的低龄健康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志愿服务后,会有小组长核实、记录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当这些低龄老人成为高龄老人后,同样能优先享受别人提供的等时服务。同时,社区每年会将服务时间长、在居民中有影响力的志愿者上报市、区有关部门进行表彰。‘爱心储蓄’活动受到了社区居民的欢迎,目前已经有200多位居民注册成为‘爱心储蓄’志愿者。”尖岭小区社区党委书记纪月才介绍说。
收获爱心:为居家养老提供保障
70多岁的冯秀芳阿姨就是“爱心储蓄”活动的志愿者和受益者。
几年前,冯秀芳阿姨是小区里出了名的“热心肠”,是首批加入“爱心储蓄”活动的志愿者。楼上80多岁的向大妈行动不便,她主动帮忙做饭、打扫卫生;邻居一位大爷腿脚不灵活,她就帮着买菜、做饭;得知哪位空巢老人心里不畅快,她就上门陪着聊天、下棋……她给许多高龄老人送去了快乐和温暖。这两年,冯秀芳阿姨的右腿因为摔伤而行动不便,她被医生告知需要在家中静养。“老伴已经去世、女儿又住得远,自己可怎么生活啊?”正当冯阿姨一筹莫展时,“爱心储蓄”志愿者敲开了她的家门———“大姐,您不能外出,今后我们来照顾您的生活。”
都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冯阿姨种下的爱心种子,长成了参天大树,成为了她生活的依靠。往日为别人奉献的冯阿姨,开始享受别人的奉献带来的快乐和温暖。
家里没菜了,她打个电话,立刻有志愿者送菜上门;感到寂寞了,她打个电话,立刻有志愿者来陪她聊天……
“目前,尖岭小区的‘爱心储蓄’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机制保障和人力支持,非常适合像尖岭小区一样的老旧小区学习。”石家庄市裕华区副区长徐圣银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爱心升值:邻里情深犹如一家人
记者在尖岭小区采访时,有一个深刻的感受:这里的邻里关系非常好,居民相处得像亲人一样:走在路上,看到有老人提重物,社区居民就会上去帮忙;楼上大妈闪了腰,不能做饭,楼下的就会主动上门做饭;谁赶上有事,不能接孩子放学,就会有邻居主动承担……“通过居委会牵头开展志愿服务,消除了居民之间的陌生感和隔阂,沟通了邻里之间的感情,也让居委会赢得了居民的信任。把钱存到银行能得利息,把爱心存到社区也能得利息。这个利息就是增进邻里亲情,共建和谐社区。”纪月才说。
如今,在尖岭小区已经形成互帮互助、互敬互爱的风气,这也为该社区各项志愿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该社区又建立了为老人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的“爱心超市”、疏导居民心理压力的“阳光心灵驿站”、为社区留守儿童提供休闲活动的“留守儿童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