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热点新闻 >> 国内外涉老新闻
七旬老人的文学人生
        正文浏览次数:354
  2014/12/13 11:42:33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近日,市民卢孟建接到一家杂志社邀请,让他去北京参加五一座谈会,这是他多年坚持文学创作并对外投稿获得的待遇。

  房间堆满书籍奖杯

  70岁的卢孟建是吴宁街道卢二经济合作社人。他自称是个农民,仅上过一年学,之后种过田,炼过钢,做过小工。但这样一个农民十分热爱文学、书画,在多家刊物上发表过作品,多次获奖,并于2007年7月,在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新闻文化研究所研修班修完相关课程。

  卢孟建专门腾出一间房用来存放刊有他作品的书籍,还有证书、奖状和奖杯。笔者随手捧起一只奖杯,只见底座印有“首届国学创新优秀成果奖——银奖”字样,颁奖单位是“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中华诗词协会”和“北京华夏国粹文化研究院”。他还获得不少荣誉称号:中国当代百名诗坛风云人物、中国书画非物质文化遗产功勋人物,等等。2010年11月,卢孟建还在中国文化部和中外文化交流中心联合举办的“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奖‘文华奖’”评选活动中获得“最佳创作奖”。

  光环背后几多辛苦

  头顶诸多闪闪的光环,背后却饱含了诸多心酸。卢孟建说自己六岁上学,因家境败落,七岁便失学了。自幼喜欢读书的他,想着法子从同学处借来课本,并在父亲的教导下,认真识字看书。“我十几岁时下地干活,手脚勤快,巴望着早点干完活。一得空,就把膝盖当纸,用手指比划着写字,晚上有空就看书,这成了我一直以来的习惯。别人有学上,我不甘心自己当文盲。”

  为生计所迫,1961年卢孟建前往杭州到建筑工地打工,并自学成才,渐渐在建筑行业取得一些成绩。十年后,卢孟建回到老家,在从事施工的同时从不忘记看书写作。

  2001年,对卢孟建来说,是一个华丽转身的起点,多次在报社、杂志社投稿后,终于有了回应,《中华散文百年精华》一书刊发了他写的《韩愈论》一文。从此,卢孟建一发不可收拾,笔耕不辍,陆续在多家刊物上发表文章,并多次获奖。

  之后,许多书画社、杂志社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2010年4月“宋庄国际书画院”聘他担任终身院长,2010年12月“中华传统诗学研究会”发来了“研究员兼诗学教授”的聘书,2011年1月中国艺术家交流协会聘请他担任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

  文学之外常有情趣

  常年伏案写作的卢孟建十分忙碌,沉浸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不常外出闲逛。不过,在他的房子里总能发现一些颇具情调的事物:院子和房间的地板用花岗岩碎粒拼成花鸟虫鱼、风景人物等图案,外墙用玻璃镶出兰花图案,阁楼的门被设计成花瓶形状,窗台上的假山是自己做的……这些都出自卢孟建自己的双手。“当初盖这幢房子,从设计、预算到施工都是我自己一手完成的,用花岗岩碎石铺出各种图案,既好看又经济,何乐而不为呢?”文学之外的情趣,让卢孟建生活多姿多彩。


  (责任编辑:xhcen)

相关信息
  • 石家庄七旬老人生活简朴却热衷植树造林一辈子
  • 2016/3/11 9:03:49
  •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
  • 2015/12/24 14:18:19
  • 为方便大家买菜 丰润七旬老人“赔钱”卖菜近20年
  • 2015/11/3 16:40:04
  • 河间七旬退休干部16载自费十几万搜集抗战史料
  • 2015/9/6 10:28:57
  • 张家口市85后城管五年如一日照顾七旬盲翁
  • 2015/8/11 14:50:44
  •  热点文章导读 
    九九重阳节
    失独之后 养老之困
    长江沉船事故反思:低价夕阳红团常让老
    东光县七旬老农痴迷根雕成为民间工艺美
    让“银发红利”加速释放
    一组关于敬老爱幼 石家庄幸福省会的图
    游子“微信红包”情暖家乡孤老 游子微
    九旬老党员的人生坚守
    张家口八旬翁练成瑜伽达人 免费施教
    陈梅生一生献身革命
    黄骅72岁老人将参加抗战胜利70周年
    失独家庭特别扶助金提高
    先啃老后甩老 被“榨干”的老人何去何
    社区养老产业的机会来了 中央财政将以
     图库 
    版权所有:河北省老年事业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文化促进会 河北省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会
    地址:石家庄市裕华西路116号 邮编:050000 电话:0311-83054758、87102610 邮箱: 846689042@qq.com
    冀ICP备1000665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