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入住人数增加6人
63岁的胡宇央是东沙村的老书记,该村老年居住中心就是在其在任时,一手筹建。如今,他虽然退休了,但是仍在为村集体的事情忙活。
据胡宇央介绍,现在村里的老年居住中心住了50位老年人,最年轻的63岁,年纪最大的是96岁。2年前,记者来采访时,当时这里居住了46位老年人,两年间,有2位老人过世,实际入住老人增加了6位。
东沙村总人口为673人,老年人口为183人,老龄化比例超过27%。由于地理位置毗邻南沙景区,村里80%以上的村民都办起了农家乐,原来在外打工的人也纷纷回村。
几年前,东沙村集体拆迁时,许多老人选择放弃了自己的宅基地份额,由此,他们的子女扩大了农家乐经营面积,每年可增收约1万元。而老年人则可住进村集体修建的老年集居中心,每年只需交4000元管理费。
本报曾采访过的余全德老人告诉记者,2年前,每天花费10元钱,就能在食堂吃中餐和晚饭,现在由于村集体补贴力度加大,只需花9元钱。“每年村里依旧给我们补贴600元水电费,现在我才65岁,在村里做点杂活也能挣点钱,生活还不错。”
居家和综合照料于一体
2年前,为了老年人的安全考虑,该中心规定老年人不能在房间里做饭,也禁止使用电磁炉和电饭煲。但在实际生活中,工作人员发现,尽管有食堂,饭菜也很照顾老人的口味,但许多老人仍旧喜欢私下偷偷做饭,乐此不疲。
“其实,我们村90%以上老人都参加了失地农民养老保险,每月可领1600至2400元的养老金。每年重阳节和过年,村里要给老人发共计超过1000元的红包,还有人均800元的旅游经费。”胡宇央说,不过,考虑到农村老年人勤俭节约和乐于自己动手的生活习惯,他们还是放开了规定,现在中心里的老人可以在房间使用电饭煲和电磁炉,只是工作人员加大了巡查力度。
对于可以在房间做饭,住进去不久的余国成夫妇很是赞成。余国成说,他们夫妇俩才60多岁,身体还硬朗,也喜欢自己种点菜,自己做饭,吃得也香。“吃完饭,还可以看看电视,或是去楼上新装修的兵乓球室、图书室转转,那里还有自动按摩椅呢,一按按钮,就能自动按摩。”
胡宇央说,考虑到村里的老人将会越来越多,高龄失能半失能的老人可能更适合居家养老,那么老年集居中心的食堂,就可以为这些特殊老人提供配送餐服务。“届时,老年集居中心就变成了居家养老和集中居住相结合的模式,也可以为老人提供更多元的服务。”
2年后将增70张床位
从2014年2月,东沙老年集居中心正式开放之际,已有4年多时间。在距离东沙村委会不到500米的这排米黄色两层小楼,共有44间房,每间约40平方米,家具齐全。目前,有超过一半的房间已住满。
由于条件限制,目前该中心还没有专门的医疗服务,平时主要依靠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老年人有个头痛脑热,或是配一些常见的药,基本都是在卫生服务中心解决。而一旦老年人生病或情况危急,还得依靠家里人把其送到医院,术后,若需要康复护理,也只能选择在医院或在家康复。
而这其实也是南沙社区南沙村东沙股份经济合作社书记顾永国和胡宇央一直在考虑的。顾永国说,再过2年,村里将收回村集体另外27间房,共70余张床位,给老人居住。“以后,还要考虑为老人提供专业康复、护理服务。”
除了入住村老年集居中心,村民也可将宅基地置换给政府,换取政府集中修建的镇中心小区公寓,并拥有该公寓的70年产权。
早在2015年11月,普陀区出台《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提出: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渔农村,兴建村老年公寓及配套服务设施,在坚持自愿原则下开展“以宅基地换养老”等试点,探索解决海岛空巢、独居老人得益于集体经济发展良好,这些年,东沙股份经济合作社发展得不错,这也为该村做好、做强养老事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集体经济取之于民,也要用之于民,让海岛老人有个幸福的晚年。”胡宇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