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餐车应与快递服务车一样有解
正文浏览次数:472
据《扬子晚报》报道,为方便向各街巷的社区点提供助餐,江苏南京某社会组织4年前订购了近百辆电动三轮车,并实施改装加篷,一辆车可以提供两到三个社区助餐点老人的餐饮。但在运行两三年后,随着交警部门最近加强对改装加篷电动三轮车上路的监管执法,送餐车屡遭拦扣。机构改用两轮电动车后,由于承载量有限,不仅耽误老人用餐时间,也影响食物口感,订餐老人频频拨打12345投诉。
养老服务机构利用改装三轮车为社区老人提供送餐服务,既灵活机动,能满足老人及时用餐需要,又能节省成本,可谓双赢。但在另一方面,这些三轮车没有牌照就改装上路,堪称“裸奔”,带来了安全隐患,也确实与相关交通法规形成抵牾。面对法规与情理冲突,是否意味着这只能是一道无解之题?
就送餐车辆带来的交通问题而言,送餐车与路面上为数更多的快递三轮车在性质上并无本质区别,它们都伴随新的业态诞生,迎合了特定的服务需求,但又与现行交规存在一定冲突。值得注意的是,对于快递三轮车的上路难题,5月1起正式实施的《快递暂行条例》已经明确:依法保障快递服务车辆通行和临时停靠的权利,不得禁止快递服务车辆依法通行。同时规定:“邮政管理部门会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等部门,依法规范快递服务车辆的管理和使用,对快递专用电动三轮车的行驶时速、装载质量等作出规定,并对快递服务车辆加强统一编号和标识管理。”
由此看来,无论是在政策层面,还是具体操作层面,如果参照快递服务车辆的管理思路,要让面临新问题的助餐车走上规范化道路并非难事。事实上,据媒体报道,江苏省目前正在积极推动快递三轮车规范通行,年内各主要城市将实现末端配送快递三轮车“统一标识、统一车型、统一管理”。那么,对于同样符合特定需求的老年助餐车,显然也不该被另眼相待。如果相关部门能联合企业、社会组织,对助餐车进行疏堵结合,为其改装提供技术支持,并制定统一标准,予以规范登记,完全可以实现交通管理与服务企业(组织)、老人的共赢。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