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很多人看来,真正的感情是不需要表达出来的。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文学作品里,在我们曾经写过的作文里,对母爱的赞美是永恒的主题,但到了现实中,很少有人有勇气抱着母亲说一声“我爱你”。
如果不是被朋友圈里的“母亲节”刷屏,对于很多人来说,五月的第二个周日也只是一个平常日子。也正是因为有着很多人在朋友圈秀孝心,于是被调侃成了“朋友圈里的孝子”。有人不无幽默地发问,“在这里跟妈妈说爱你,你确定你妈知道吗?”
这是一个让人尴尬的问题。虽说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但有很多母亲没有、也不会使用智能机,甚至还不知道朋友圈为何物。这种“朋友圈示孝心”,只是隔空表达,自娱自乐,甚至只是为了表达一种情怀认同,是给朋友圈里的朋友看的。当然,即便如此,也不能否认“朋友圈孝子”的意义。
讲到父爱母爱的伟大,我们总会想到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背影》。这个背影,打动了几代中国人。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很多人看来,真正的感情是不需要表达出来的,一旦说出来,似乎也就显得有些不真诚了。于是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在文学作品里,在我们曾经写过的作文里,对母爱的赞美是永恒的主题,但到了现实中,很少有人有勇气抱着母亲说一声“我爱你”。特别是有外人在场时,更是羞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只有理解了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背影式父爱”,以及对父爱的“背影式表达”,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在爱的纯真与炙热上,“背影式表达”未必逊色于西方的“拥抱式表达”。只是,含蓄节制的爱,真的就是最合适的吗?
其实在爱的表达上,相对于过去,现代人已经大大进步了。古人有诗,“频呼小玉原无事,只要檀郎认得声”,意思讲小姐想要引起前来做客的心上人注意,不好出来见客,于是频频喊丫鬟,以让心上人记住自己的声音。现在社会已经不可能发生这一幕了,年轻人大多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可是在对父母之爱上,还是有很多人“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不愿意与父母交流,不愿意向父母表达情感。
在这样的语境下,“朋友圈孝子”的出现,其实是一种进步。说明现代中国人已经慢慢开始接受和学会情感表达了。这种情感表达,不仅是个人思想的一个变化,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层面。诚然,“朋友圈孝子”依然有所不足,但相对于过去,毕竟有了进步。由此出发,“朋友圈孝子”依然有可取之处,我们终将会通过那些日常的、琐碎的、坦诚的温暖,让孝心走出朋友圈,让母亲感受到每天都是母亲节。
诚然,如何回应母爱,本质上是个人事务,但我们还是认为,母亲节里不要只有“背影式表达”。所谓父母子女一场,不过是他们总在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你远去,而你的成长却在提醒他们已经慢慢变老。“子欲养而亲不待”,在回应母爱上,何尝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