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护士”省心更要让人安心
正文浏览次数:852
不必去医院,不用排队,在手机安装APP软件,就能预约护士上门服务……目前,以“共享”为名的医护服务正在兴起。据《工人日报》报道,福建福州患直肠癌的老李,最近就通过一款APP,约了两名护士上门为其完成了造口护理。据了解,目前,以“共享医护”“护士上门”为定位的医疗应用软件有近20个。这些平台软件的运营模式,主要以护士线上接单、线下服务模式为主。
搭上“共享经济”的便车,将分散的护士资源进行优化配置,无疑打破了传统医疗行业壁垒。尤其在家庭医生逐渐普及的情况下,“共享护士”的出现可以说十分符合老年群体在家护理的现实需求。不过,“共享护士”在为民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伴生着风险和隐忧。特别是,随着网约车等共享经济先行者不断暴露出问题,“共享护士”这种与生命健康紧密关联的第三方服务,要广泛推行更需慎之又慎。否则,这一新的业态非但不能实现多赢局面,反而可能给生命健康带来威胁和伤害。
“共享护士”的护理服务,本质上还是医疗服务行为。从制度上来说,“共享护士”做兼职,是在执业医疗机构之外提供医疗服务,这与现行的护士执业制度就有所抵触。即便目前多地医改政策允许医生多点执业,但对是否放开护士多点执业,尚无实质进展。此前,上海市卫计委就曾明确表态,“共享护士”属于违规执业。
其次,就医护服务行为本身的特点来看,“共享护士”也不同于普通的家政服务。尽管其中涉及的基础护理项目风险性较低,但譬如输液、抽血、术后护理等操作,一旦离开了严格的验药、配制程序以及专业的硬件设施保障,也难以让人安心。如果出现用药反应,又没有相应的抢救设备与医生的指导,“出门在外”的“共享护士”能否独当一面?万一发生意外,到底是平台担责,还是护士个人担责,抑或只能由患者自认倒霉?
不难看出,作为一种新的业态,“共享护士”行业想要健康发展,既需要尽快打破多点执业问题的掣肘,也需要根据医疗护理特点、共享经济特点等制定一套完整的行业服务标准和管理制度。只有职能部门延续政府对于互联网“审慎包容”的理念,创新监管模式,才能在准入、保险、平台责任等多方面规范这个新兴行业,让它摆脱灰色,给护士们带来信心,也打消患者的后顾之忧。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