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退休老人领取养老金,是国家养老制度给予公民的一项公共福利。按理说,老人离世之后,养老金也就自动停止发放了。但是,今年上半年,安徽省在进行公安厅人口注销信息与省本级企业养老保险待遇领取信息比对时,发现约9800名疑似养老金冒领人员。
尽管很多地方积极防范养老金被冒领,但现实中这类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一些地方发明了土办法,比如让老人举当天报纸拍照等做法,对老人折腾不轻。
养老金冒领被查出后,虽然大部分被冒领的养老金能追回,但少部分仍追不回来,这部分养老金就成为养老基金的损失,也是参保人的损失。在养老金支付压力加剧的情况下,须严防养老金被冒领。
如何严防呢?目前看来,比较有效的办法是依法追责和数据共享。对此,我国社会保险法和刑法对社保欺诈都有相应的规定。然而,追责案例仍对其他冒领者没有起到警示教育作用,这值得我们反思。
如果对所有冒领者都严格依法追责——数额较小的进行罚款,数额较大符合追刑责的追刑责,显然警示教育效果会更好。但很多地方执法比较温柔,比如只对拒不归还冒领养老金的人员追究刑责,那么被追责人数就很少,无法产生应有的震慑力。今后有必要就依法追责进行规范。
防止养老金冒领除法律手段外,还可以采用技术防范手段。有的地方早在2013年就通过数据共享防止冒领养老金,如山东省威海市人社局与民政局当年就实现了数据共享。
显然,越早实现数据共享,养老金被冒领的可能性就越小;反之,可能性越大,损失也会越大,追缴、追责的行政及司法成本也越高。因此,国家有关方面应当早日在全国统一推行数据共享,以防冒领养老金,在涉及部门、共享方式等方面进行统一规范。
哪些部门之间应该共享数据、共享什么数据?这是首先需要明确的问题。如果只是人社与民政联网,或者只是人社与公安联网,未必能准确掌握离世老人的信息,只有建立统一平台,把人社、民政、老龄、公安、医疗、银行等相关机构联起来,数据关联才能更准确。
从某种意义上说,若在全国建立这样的数据共享系统,需要更高的顶层设计,也要各地政府负起责任,还需要财政提供相应支持。当依法追责和数据共享同时发力,让冒领者没有机会冒领,冒领后要承担法律责任,冒领现象就会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