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随迁老人建档定制活动
正文浏览次数:780
二孩时代,随迁老人“松绑”的日子遥遥无期。因为语言、生活习惯差异等原因,使随迁老人与随迁地生活产生隔阂,成为城市社区中的“隐形人”。如何引导随迁老人成为“新市民”甚至“本地人”,有些地方的经验值得借鉴。
在北京房山区,很多社区发起了“结伴同行不寂寞”的融合项目。辖区的社区为每位随迁老人建立了档案,让他们不再是没人问津的“隐形人”。档案清晰记录着老人们的基本信息、兴趣爱好和精神需求,比如老人希望参加什么类型的活动,性格是宅还是活泼好动,想学习什么新知识和技能。
在档案梳理工作完成后,社区几乎隔天就开展活动,为的是用不同类型的活动,吸引更多随迁老人自发参与到社交中来。“有的社区也举办活动,但是活动间隔时间长,活动单一,只能迎合小部分随迁老人的爱好。”
在随迁老人俱乐部中,社工为宅一族、有技能族都设置了不同的鼓励政策、活动安排等。为了鼓励宅一族出门,社区会为他们举办集体生日会、美食聚会等。66岁的马永凤4年前从山东迁来北京和孩子同住,在集体生日会上她激动落泪,“之前从未给自己过过生日,今天是第一次,还是和邻居一起”。
社工发现,随迁老人对于集体生日会、“老顽童”课堂以及节假日活动特别看重,这也正好对应随迁老人希望多交朋友、渴望学习及佳节思亲等心理。这些总结梳理对其他地方在随迁老人的社区融合探索上,都是很不错的经验。
(责任编辑:lch)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