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瑞士将“时间银行”与养老服务挂钩,人们只要抽出时间去照顾老人,看护的时长就可以存入 “银行”,等到自己年老需要照顾时再“取出”,享受同等时长的免费养老服务。这种既不依赖子女又减轻国家负担的方式颇受追捧,然而,现实情况或许难以如预想的那么美妙。把时间存进“银行”
目前北美、欧洲和亚洲已有23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社区尝试了时间银行模式,即用电脑量化、记录参与者的服务时间,以换取日后的回报。
上世纪90年代,时间银行进入了中国。上海市虹口区晋阳社区居委会1998年就创立了 “时间储存式为老人服务模式”。 2013年9月28日,武汉成立首家时间银行,一个月内有30多人通过志愿服务“存入”了时间。今年7月18日,南京市鼓楼区时间银行互联网服务平台上线,志愿者可以在线“接单”。
推广前景不甚乐观
“时间银行的概念,我们也考虑过,但中国城市人口流动率太高,在某地为老人服务几小时后,到其他地方是否仍然承认服务时间有效?这就要政府有一套完善的养老体系和政策来支持。 ”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彭希哲表示。
最早将时间银行概念引入台湾的“志工人力时间银行”成立10多年,仅有11笔“提取”,主要原因就是志工站不够密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公众认知度不高,即使新设服务站也找不到志愿者,导致恶性循环。
即使在刚刚炒热了时间银行养老概念的瑞士,这一模式也尚未得到大规模推行。
多考虑长者生活医疗支出
“时间银行只能稍微缓解养老的压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长久之计,因为时间银行只能提供服务,无法承担全面的照顾……”有关专家指出,“国家想要照顾年长者,应该多多考虑他们的基本生活开销及医疗支出的问题。思考如何增加老人收入、促进老人健康、增进老人能力、创造老人宜居的环境,才是问题的重中之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