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对许多高龄老人来说,如果不是与子女同住,或者入住敬老院,便会面临一个共同的难题:生活中常常遇到一些“高危行为”需要有人陪伴才能确保安全,比如洗澡、去医院看病、到商场购物等等。然而,一些企业、社会组织针对这一需求推出的“陪伴服务”,却叫好不叫座。
陪伴服务市场前景广阔
家住无锡滨湖区的邵振林夫妇,今年都已80多岁。两位老人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去医院看病开药是家常便饭。然而由于子女工作繁忙无暇陪伴,他们只能独自乘公交车去离家最近的医院。前不久,邵老先生在公交车上摔了一跤,导致骨折住院。“我们上班请假不容易,老人家又不会使用打车软件,刮风下雨一个人乘公共汽车真是不安全。”说起老人看病的事情,邵老先生的儿子就发愁。他说,如果有人愿意陪伴自己的父母看病,他宁愿花点钱买个放心。像这样的“陪伴”需求,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
产品推出意外陷入冷场
今年年初,无锡市一家民营连锁养老企业推出了上门“助浴”服务,由专业服务人员按照预约到老人家里,帮助老人洗澡。服务刚刚推出时因为有优惠,每次只收取很低廉的费用,引来大批顾客。然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几个月后当企业的促销行动结束,进入正常收费阶段后,前来订购陪伴洗澡服务的人就大幅下降,运营很难维持下去。企业负责人说,正常销售价格视老人情况每次30元~50元,但许多老人还是嫌贵。无独有偶,锡城另一家由大学生创办的社会组织,曾推出陪伴看病服务,只要花120元,就派专人驾车接送老人到医院,陪同挂号、检查、拿药等,还可以帮助不熟悉网络的老人进行网上预约。然而服务推出没多久就停了,“没生意,老人嫌贵。”企业负责人十分无奈。
破解困局需要多方努力
既然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为何产品推出后遭到冷遇呢?“现有的一些服务产品还比较粗糙,需要更加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一位养老服务业内人士称,以助浴服务为例,相关的服务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标准,服务质量参差不齐,导致老人对订购服务信心不足。另外像陪伴看病,如果只是接送一下,帮着拿个药的话,感觉“含金量”还不够高。此外,老人们的消费习惯、经济能力等方面差距也不容忽视。即使有一些积蓄,生活仍需精打细算。因此,他们对于每次数十元的助浴,每次百余元的陪看病等消费,往往会“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