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根据2018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目前大部分中国35岁以下的年轻人认为,如果想要体面地养老,他们给出的平均数字是:163万人民币。但真实的答案是多少呢?
中产阶层仍不能体面养老
目前,中国一线城市人口的平均寿命约为82岁,其中男性为80岁,女性为84岁。理想情况下,中国男性的退休养老时长平均为20年,而女性的退休养老时长平均为29年。根据相关学术研究测算,考虑到通货膨胀,一个人如果在2028年之后退休,假设养老时长20年,至少需要准备300万,才能过上体面的养老生活。如果在一线城市,这个数字可能还要翻倍。
而按瑞士信贷银行研究院的定义,中产阶层的标准是拥有5至50万美元(约34.5万~345万人民币)财富。50万美元是什么水平?相当于美国一个即将退休的人,为自己准备的养老金的中位数。也就是说,就算是中产阶层,未来也不能保证可以体面地养老。
传统的养老模式,如何一步步分崩瓦解,以至于连中产阶层都开始为养老感到焦虑?在当代现实环境下,中产阶层消解焦虑的出口又在哪里?
养儿防老?
长久以来,中国传统观念都把“养儿防老”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而,“养儿防老”逐渐式微,可能已经是中产阶层想走也走不通的路。中产阶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只能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既想帮助子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又不敢不为自己打算,给老年生活留条退路,最终只能被焦虑拉扯,两头靠不了岸。
生二胎?
2016年,国家颁布“全面二孩”政策,但数据显示,年轻人对放开二胎的态度,普遍是“不敢生,养不起”。即使是经济实力尚可的中产阶层也不敢随便“生二胎”。这不仅意味着短期内打破原本生活的经济平衡,还可能因此影响到职场的稳定。
研究表明,即使在多子女家庭中,实际照顾父母的责任,往往主要落在其中一个孩子的身上,这个孩子如果未能得到其他兄弟姐妹的支持,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影响个人发展。而这种由于过度承担照顾父母的职责所产生的矛盾,还容易影响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养老困境
根据广州统计局数据,广州现有的养老机构,仅够服务全市3%的老年人。以广州市老人院为例,目前设有床位1200张,一直处于爆满状态。中产阶层想要入住,也是一床难求。对于费用,以民办养老院来讲,收费最便宜的是可自理的老人,每个月的费用也要7000元左右。而这在民办养老院中,已经是相对亲民的价位。
有人说,在中产阶层的生活哲学里,“一切都要靠自己”,这个信念,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到孤独和无助,而这也是一切焦虑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