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命绝不会戛然而止。
近年来,医务人员不断到农村义诊,折射出了农村老人“怕病”的现象。一位医务工作者曾呼吁,应建立农村空巢老人体检机制,以解决他们一病即重病、一病即亡故的“怪圈”。
还有一种现象是,农村老人的另一半生重病,儿女为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又不能完全照顾亲人,致使病重老人的另一半奔波赚钱。卷掌村64岁的张巧书大概就是这种情况,她在照顾生病老伴的同时,还要照顾孙子孙女,种地之外还得打些零工贴补家用。张巧书说最怕的就是自己生病。
还有一种怕,是儿女的不理解。段非曾在灵寿县遇到过这样的老母亲,儿女在外,她难舍故土,孤独寂寞的时候,想再找个老伴。儿女却担心产生财产纠葛,不同意母亲再嫁。老母亲只好作罢,孤苦伶仃一人熬日子。
老伴老伴,老来做伴。单身的空巢老人本可以抱团取暖,以弥补儿女不在身边的孤寂和无助。但许多老人碍于儿女面子而选择孤老余生,有的老人鼓起勇气跳出这个障碍,却还要遭受儿女的阻拦,老人谈何老有所乐、老有所依呢!
调查发现,空巢老人的“怕”,是普遍存在的。令人唏嘘的是,这种“怕”最终怕的是拖累儿女。这正是天下父母的伟大所在。
敬老餐厅
1月20日9时,卷掌村村民活动中心内,村里数十名空巢老人正共进早餐。这是卷掌村几百年历史没有过的事。这顿早餐有馒头、鸡蛋、豆腐汤,营养丰富,是免费提供给老人们食用的。接下来的每一天,老人们都会吃到免费的早餐。
得知早餐真的不花钱,1月21日,卷掌村74位老人几乎全部到来,香喷喷的饭菜、融洽的气氛,让他们的脸上都重现了久违的笑容。饭前,他们在社工的带领下,念感恩词;饭后,还有专门从平山县城请来的歌手,教老人们唱当地民歌。
这个通过不断募集资金持续下去的活动,由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石家庄报恩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办,裕华区驻村扶贫工作组、卷掌村委会及卷掌村老年协会承办,称为“60敬老餐厅”。餐厅由卷掌村新成立的老年协会运营,驻村社工给予指导,以餐厅为载体和抓手,以丰富文体活动为补充,全方位向空巢老人提供免费服务。
“因为儿女不在,很多老人吃饭都是对付。”李玉法和段非在考察之后,最终打造了“60敬老餐厅”服务模式。这种模式不是简单地解决老人的吃饭问题,而是将老人们聚集起来,搞一些文娱活动,做一些公益讲座,还要请医生讲课,全面又具体地服务于空巢老人。
无独有偶。这种免费向空巢老人提供饭菜的模式,其实石家庄其他地方也有尝试。
2017年入选中国好人榜的河北省中医院麻醉科“最美女医生”吴俊巧,与爱心人士在贫困山区创建了两家公益慈善救助机构——“蒲公英爱心公社”,一家建在元氏县牛家庄村,一家建在行唐张小玲爱心养老院。这两个“爱心公社”源于慈悲与爱心,基于自助与互助,利用社会上助人为乐的正能量,实施“长流水式”的社会救助。具体操作模式,就是把附近几十个山村的孤寡贫困老人集中起来,为他们免费提供一日三餐,解决他们基本的衣食养老和医疗问题。
石家庄“80后”郭朋勃早在2015年就创办了爱心食堂,一日三餐管饱,有菜、有肉,解决了井陉滴水岸村20多位孤寡老人和困难家庭成员的吃饭难题。由于郭朋勃的热心付出,他被选为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
通过向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募集生活物资,来保障爱心食堂的日常运转,同时定期组织医务人员为老人免费提供医疗检查服务。爱心食堂推行“以老养老”模式,成立之初,就为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老人购买了部分生产物资,进行绿色农副产品的生产。由爱心人士认养解决销路,产生的收益部分归老人所有,部分归爱心食堂共同所有,以此来保障爱心食堂的独立运转,实现自给自足。
“妇老乡亲”
相对于具体的餐厅模式,“妇老乡亲”养老模式,更具有系统性。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通过实地考察,设计了这种养老模式,即由政府牵头,基金会资助指导和专业孵化机构管理,农村妇女组织、农村老人组织具体实施,整合农村资源,开展服务农村老人的养老模式。
项目目标是组建培育农村妇女组织与老人组织等,整合农村资源、调动农村居民参与积极性,促成老人组织或妇女组织自我管理,让农村养老问题在内部解决。据估计,全国留守妇女达5000万人左右,河北省农村留守妇女也达到120余万人,激活农村妇女组织有许多有利因素,比如农村留守妇女便于组织,更擅长照顾老人。
“60敬老餐厅”模式就是“妇老乡亲”养老模式的一种具体的探索模式。李玉法介绍,根据河北省荷花公益基金会的指导,卷掌村将通过老年协会等组织农村妇女进城,学习针对服务老人的相关培训。培训结束之后,这些妇女将走上服务空巢老人的工作。
同时,“60敬老餐厅”还具有其独特性。它虽然只提供早餐,却覆盖村里所有老人。而且,还有社工在村里长期工作,服务空巢老人更直接更便利,将来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解决空巢老人问题。
“老有所值,是我们追求的下一个目标。”针对“60敬老餐厅”,李玉法有更远的想法。下一步,卷掌村将通过“60敬老餐厅”这个平台和抓手,开展农产品和旅游事业。推动农产品和旅游事业的,正是这些空巢老人们。他们将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培训,培养力所能及的空巢老人提升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旅游接待能力,从而让老人们成为卷掌村发展的生力军,让他们老有所望、老有所值,那么就能基本上解决空巢老人问题。再说,卷掌村要是发展起来了,年轻人就会回到家乡与父母一起创业,“一大家子都在村里挣钱,就根本上解决了空巢老人问题。”
“相信在我们不断探索之下,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将会得到初步解决!”段非对未来充满期待。
社会合力
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河北省老教授协会名誉会长刘绍本,对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有过数年研究,他介绍,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最根本的办法是入城随儿女。但因农村老人“落叶归根”的传统思想,农村老人养老还是要回到农村去。解决农村空巢老人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一个模式一个部门能解决的事,而是全社会形成合力,全方位提供服务。
他认为,要想社会好,必须安抚老。首先,要通过当地的乡镇及村委会,全力向空巢老人提供保障。在这方面我们国家做得不错,比如五保户、困难户,都有相应的救济资金。除此之外,基层政府部门还要持续性举行敬老爱老活动,比如“千叟宴”这样的活动,不仅体现出尊重老人,还能形成敬老风气。
其次,当地基层政府要组织各种社会力量,切实且真心地关注老人生活。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也要尊重老人的生活习惯,比如老人喜欢晒太阳,就要为他们准备一些坐具,从细节上敬爱老人。再者,城市医疗条件优越,也要将这些“优越”送到农村去。相关部门要多组织医疗下乡团。
还有就是,国家要有相关政策倾斜,推动儿女常回家看看。比如设置一些看望老人的假期。而各个企事业单位也要给年轻人提供回家看望老人的便利。老年人既要有物质赡养,也要有精神赡养。还要鼓励文化下乡,让老人们笑起来。社会上要形成良好的孝老敬老风气。
说到以上服务空巢老人的探索模式,刘绍本表示,要鼓励多种模式参与探索,如效果好,就进行推广。
数据严峻
卷掌村空巢老人现状只是一个缩影,在全国范围都具备“复制性”。
据了解,2017年,全国人口中60周岁及以上人口24090万人,占总人口的17.3%,比上年增加了0.6个百分点。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预计到204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达到顶峰,之后,老龄化进程进入减速期。截至2014年底,河北省60岁及以上人口为1115.68万,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5.11%。河北农村老龄化态势更为明显,乡村人口3741.35万,老年人口占比约17.8%。河北省空巢化也格外引人关注。根据国家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国农村空巢老年人家庭比例为30.77%,其中河北农村空巢老年人比例高达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