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年来,由老年人自发的抱团养老模式,正悄然兴起。那么,老人是否认可这种养老方式,对其存在哪些顾虑?日前,本报记者在石家庄、哈尔滨等地随机采访百位老人,数据显示,七成老人赞同抱团养老。
七成受访者愿尝试
调查数据显示,70%的老人赞成抱团养老并表示“愿意尝试”,不认同的有22%,其他则表示不太了解。调查表明,随着我国空巢和独居老人数量不断增加,人们的养老观念已有了很大转变,老人愿意尝试一些新的养老模式。河北省石家庄市72岁的王贤先生是一名空巢老人,对于抱团养老持支持意见,“子女忙顾不上,就得想办法自己照顾自己,抱团养老至少能扩展朋友圈,也让子女少了担心。”
担心身体和相处难
针对“对抱团养老有哪些担心”,调查显示,老年人担心的分别为身体健康状况、相处难、子女不同意等。哈尔滨市68岁的赵淑华是一名独居老人,虽赞同抱团养老,但也有不少顾虑,“熟人互相帮助比较简单,但跟陌生人在一起就挺别扭。这种方式适合身体比较好的老人,我有糖尿病,就怕拖累别人。”黑龙江省肇东市的范先生说,即使想参与抱团养老也不容易,场地、饮食习惯、作息时间等问题,都需要协商解决。“找到志同道合的人挺难的,也不知道该找哪里去咨询,抱团期间如果出了事很难说清楚。”哈尔滨市某老年公寓负责人魏女士说,全是高龄老人的自发“抱团养老”几乎是不可能的,依靠低龄老人照顾高龄老人也不能解决护理问题。
局限性和不确定性
哈尔滨市道里区68岁的赵女士家是社区中老年居民抱团养老的一个“点儿”,几年以来,大家在一起学习剪纸,唱唱歌,聊聊天,切磋厨艺,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可是今年初因为赵女士身体患病,只好解散。
记者发现,自发组织的“抱团养老”具有明显的局限性和不确定性。这种模式比较适合身体比较好,有稳定收入,能够生活自理的老人。就算已经选择“抱团养老”的老人,也可能随着年龄增大、身体健康情况变化以及老人之间出现矛盾等原因,半途退出。不管是熟人或者是陌生人,时间一长难免有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的磕磕绊绊,因而自发组成的抱团养老难以成为老人长期的养老选择。
需要政府引导和扶助
抱团养老如何能走得更远?对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负责人黄红教授认为,自发的抱团养老受很多因素限制,比如经济条件、兴趣爱好、身体条件等,仅仅依靠熟人“守望相助”,抱团养老只能成为一种小众化的养老方式。在抱团养老被越来越多老人接受的今天,政府有关部门应当给予及时引导和扶助,搭建平台,这样“抱团养老”才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