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据《北京晚报》报道,日前,搭载了多重功能的养老驿站纷纷现身北京城区。有的养老驿站里有营养午餐、便民菜站,还设置了面向小朋友的日托班;有的养老中心楼下提供健康指导,楼上开展助残培训……这种“复合型”养老驿站能不能多开?北京丰台区康助护养院一位负责人认为,养老驿站应该是一个综合的平台,如果单纯地只有为老服务,可能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在居家养老仍为主流养老方式的当下,社区养老服务机构能提供何种形式的服务显得格外重要。美国顶尖养老机构Lifcare在长期跟踪研究中就发现,如果能够在社区内为老年人提供独立生活、介助服务、医疗护理、痴呆护理、临终关怀等多项服务,老人居住在这样的社区里可以延长8至10年的寿命,同时可降低30%的医疗支出。
城市用地日趋紧张,基层社区能在寸土寸金的城区“挤出”场地吸引养老机构进驻实属不易,允许养老驿站在功能上做“加法”,一方面有优化物理空间利用的目的,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以此拓展运营商盈利空间把机构留住的考虑。但作为针对特定对象的公共服务场所,养老驿站具体应该搭载什么功能,无疑不能忽略了养老的“主业”,毕竟这才是养老政策的初心。事实上,以北京为例,无论是养老驿站建设标准中规定的六类基本服务以及鼓励开展的七类拓展服务,还是经民政老龄部门确认备案、可享受流量补贴的19类细分服务项目,无一不是要求围绕老年人而开展。
那么,对于养老驿站开展多元化经营的价值讨论,首先应当考察的显然是相关服务是否合规。譬如,如果相关政策只许可养老驿站售卖一定范围的适老产品,而运营商面向所有群体开办了小菜市、小超市,这就属于商业经营,不仅需要独立的经营资质,能否在享受补贴的条件下进行也值得商榷。其次,养老驿站所拓展的服务还应考察是否与老年人具备相关性,是否契合了老年人的实际生活需求。譬如,有的养老驿站推出托幼服务,那就要突出老年人在亲子互动中的角色。再者,即便养老驿站的“增值服务”合理合规,但不专门针对老年人,那也应该承诺优先服务于老年人,并建立优惠梯队,给予老年人最高级别的优惠。如此,才能擦亮养老驿站爱老、敬老、助老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