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5日,我国出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实施十年全民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行动,提出将开展控烟、癌症防治、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心理健康促进等15个重大专项行动。
2030年居民健康比肩高收入国家
《意见》提出目标:到2022年,健康促进政策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健康素养水平稳步提高,健康生活方式加快推广,重大慢性病发病率上升趋势得到遏制,重点传染病、严重精神障碍、地方病、职业病得到有效防控,致残和死亡风险逐步降低,重点人群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到2030年,全民健康素养水平大幅提升,健康生活方式基本普及,居民主要健康影响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因重大慢性病导致的过早死亡率明显降低,人均健康预期寿命得到较大提高,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水平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健康公平基本实现。
国家卫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文件是国家层面指导未来十余年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的一个重要文件,其针对重大疾病和一些突出问题,聚焦重点人群,实施一批重大行动。从政府、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协同推进,通过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服务,实现促进全民健康的目标。
从“治已病”向“治未病”转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和疾病谱不断发生变化。心脑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88%。而形成上述病症的重要原因,则是我国居民健康知识普及率较低,吸烟、过量饮酒、缺乏锻炼、不合理膳食等不健康生活方式比较普遍。
“预防是最有效的减少疾病的方式。”北京大学中国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表示,这是我国健康中国战略落实的指导性文件,意义重大。她指出,文件不再只是强调与医疗相关的人与部门的责任,而是将个人作为健康第一责任人,强调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
在此背景下,国家卫健委上述负责人透露,未来我国健康事业将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从依靠卫生健康系统向社会整体联动转变。
首提对地方政府考核健康指标
同时,文件指出将实施妇幼健康、中小学健康、职业健康、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维护全生命周期健康。实施心脑血管疾病、癌症防治、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疾病防控。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文件中,在增加个人责任的同时,增加对地方政府的健康指标考核,包括地方人均寿命、婴幼儿死亡率、居民健康素养水平、锻炼人群占比等具体指标。文件指出,将主要健康指标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指标,综合考核结果经推进委员会审定后通报,作为各省(区、市)、各相关部门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干部奖惩使用的重要参考。
李玲表示,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将对地方政府考核健康指标。对地方政府来说,要营造有利于人民健康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环境,不再只是唯GDP论。“如果看一个地区发展是否均衡,经济发展是否优质,是否带来人民福祉,健康将是重要考核指标。”李玲说。(摘编自《经济参考报》《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