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上海实行垃圾分类了,实际上,去年,武汉市就在87个街道办事处的217个社区、811个居民小区开展垃圾分类试点。那么,这些试点小区的垃圾分类情况如何?民众对垃圾分类持怎样的态度?
老年人更有分类意识
江岸区在武汉率先启动生活垃圾分类试点。百步亭怡康苑小区67岁的秦淑芬逐渐养成了习惯。8日,秦淑芬推着小推车从家出门,到菜场后,每买一种菜,都不要塑料袋,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回到家中,她把切掉的冬瓜皮、剥掉的毛豆壳、摘的菜叶统统丢在厨房的垃圾筐。“这是专门装厨余垃圾的,每天倒在小区厨余垃圾桶里。”秦淑芬说,厨余垃圾回收后可以再利用,变为有机肥为农作物提供养料。阳台上,秦淑芬把废旧报纸、快递包装盒等可回收的垃圾集中堆放,待达到一定量后,再用小推车运到安装在小区的智能垃圾投放箱前。拿出智能卡刷卡,垃圾箱就会自动开盖,分类投放后,能够马上显示可回收垃圾重量,并同步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生活用品。
位于江岸区的统建大江园也是垃圾分类试点小区,据介绍,已有1/3的小区居民自觉进行垃圾分类,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年轻人参与度较低。
退休老人自编垃圾分类rap
穿着白T恤白裤子,戴着墨镜,手持喇叭,要是大家还搞不清垃圾分类知识,就唱一段自己编写的科普垃圾分类rap……上海退休老人陈淑琴用自编的r ap为垃圾分类出一份力,成了小区里的红人。对于“走红”,陈淑琴很开心:“垃圾分类是有意义的事情,能够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件事,支持这件事,很有成就感。”
非试点小区居民意识较淡薄
8日,武汉汉阳区龙阳锦园小区,每个楼栋门口都摆放了红、绿、灰三种颜色的垃圾桶,桶身上分别标注着“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但“有害垃圾”桶内有果皮和剩饭剩菜,也有纸巾、牛奶盒等,而“厨余垃圾”桶内只有几块西瓜皮和没吃完的馄饨。半小时内,前来倒垃圾的9名业主均没有分类投放。
部分配套设施存缺陷
武汉街头部分垃圾桶的分类标识存在缺陷。在武昌公正路,两个垃圾桶两侧都印着“其他垃圾”,看不见“可回收垃圾”的标签。市民李女士说,两个桶都是“其他垃圾”,怎么分类?附近还有一个垃圾桶,上盖印着“其他垃圾”,但箱体上却印着“可回收垃圾”的字样。
市民吴先生说,他路过地铁3号线龙阳村站,站内两个垃圾桶都标注着“有害垃圾”。“我拿着一个饮料杯,让我投哪里?真是左右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