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或将进入城市更新工作全面展开的一年。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再次“点题”城市更新,将其列入今年的重点任务。就在前不久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有序推进城市更新。同时,城市更新被写入多个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
适老化、无障碍成“关键词”
2021年8月,住建部发布《关于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问题》的通知,否定城市更新沿用过度房地产化的开发建设方式,明确坚持“留改拆”并举。而国家发改委最新发文也再次提到“注重修缮改造既有建筑,防止大拆大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城市更新任务中,“适老化”“无障碍”等关键词频繁出现。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再开工改造一批城镇老旧小区,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化改造。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一导向也十分明显,多地就老楼加装电梯提出量化目标,湖北省提出完成适老化改造1.5万户,安徽省提出打造一批无障碍示范区。
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表示,加快推进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步入老龄社会,“适老化”“无障碍”可能成为普遍需求,应该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更新的硬性规定。
适老化改造应满足四方面需求
此前,住建部在去年12月透露,2019年以来,全国各地结合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加装电梯近2万部,增设或改造提升养老、助餐等各类社区服务设施近3万个。但总体看来,老旧小区适老化改造仍在起步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
彭澎认为,未来要优化城市更新适老化改造,应满足四个方面的需求。一是“行”的需要,阶梯加装坡道、防滑、扶手等设施,上楼、过街尽量有电梯等。二是“如厕”需求,公共厕所设置以及“六小件”配齐、单位厕所对外尤其是老年人开放等。三是“急救”系统,如AED设置、救护车通道等。四是“托老”设施,如长者食堂、日托、星光老人之家、平安钟等。“要考虑到大多数中国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多补充社区养老模式和条件,推动更加人性化、适老化的城市更新改造,从需求出发,从中国特色出发。”
探索城市更新多元治理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底,全国411个城市共实施2.3万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达5.3万亿元。2022年,城市更新继续延续热度,成为各地重点项目投资热点。这也吸引着多方资本进入这一新兴赛道。北京、上海、无锡、天津、成都、广州、石家庄等地已纷纷成立城市更新基金。部分城市的城市更新基金还呈现多元化构成特征,除政府和国企外,社会资本也能参与其中。这种政府、国企、社会资本多方参与城市更新的模式正被逐渐推崇。
相关专家指出,多方资本参与将推动城市更新可持续化运作,充分释放我国城市发展的巨大潜力,发挥城市建设撬动内需的重要支点作用。同时,城市更新中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摘编自《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