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制度改革可借鉴智利模式
正文浏览次数:887
2014/12/10 23:20:25
来源:网络媒体 作者:admin
打印 |
复制 |
保存本页信息
自德国首相俾斯麦建立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障体系,现收现付的德国模式被很多国家模仿。这种制度曾抵御过通货膨胀,但二战后欧美各国的老龄化加剧,在职员工无力支付越老越多的退休人员养老金,颓势尽显。很多国家只能不断增加社会保障税、延迟退休年龄等手段维持养老金账户继续运转。
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养老金制度受到质疑,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是最有代表性的反对者。他主张建立一种自愿参与的社会保障体系,这种养老金制度,最接近的就是智利的养老金制度,它也被认为是养老金制度中的“智利模式”。
根据智利法律规定,雇员每月从应纳税收入中扣除10%的收入,以个人名义存入他自己选择的养老基金,养老基金为雇员本人设立个人账户。养老基金均属私人股份公司。养老基金在接受个人养老金后,将这笔基金投资于资本市场,以获取投资收益。养老基金之间相互竞争来获得更高收益,从而吸引雇员投保。政府对养老基金实行监管,将收益率低的基金清除。智利的养老金制度被称为完全积累制。
智利的完全积累制核心在于社保缴费完全纳入个人账户,个人账户中的资金属于参保人所有,参保人自主选择收益率更高的养老基金,国家的作用只是维护市场秩序。根据摩根集团估计,在1981年至1991年的10年中,智利养老基金的年均实际收益率达15%,是国家管理制度下投资收益率的5倍。智利的经验表明,完全积累制引入市场化竞争可以激发投保人缴费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自我保障。
智利的养老金制度市场化改革吸引各国关注,它彻底颠覆了源自德国的现收现付养老金制度。联合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向各国推荐智利的养老金制度。
1997年,我国建立统一的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金制度,这套制度有智利模式的影子,然而本质上仍然是现收现付制度。2010年,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教授根据公开资料测算,中国的养老金缺口为1.3万亿。而政府管理的养老基金收益率,根据中国社科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基础养老金年化平均收益率仅为1.8%,连CPI都没“跑过”,等于民众的养老金在账户中不断地缩水。这套体系运营十余年来,财务上一直无法做到平衡,资金链条非常脆弱,公众也因此对目前的养老金制度的信心不足,在部分地区甚至出现退保的情况。
养老金缺口部分因为是历史遗留问题,目前养老基金供养的退休人员历史上并没有缴纳足够的费用。有学者建议将国企资产和土地出让金划归到养老基金中来弥补养老金缺口,或实行财政补贴。然而以上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对于养老金制度,挑战最严峻的还是中国越来越加剧的老龄化趋势。因此中国应该借鉴智利模式,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完全积累制养老金制度。正如弗里德曼所说的,“一个人究竟将其收入中多大的部分存起来作退休之用才是合理的,这完全取决于此人的生活状况与价值观,个人对如何支配其拥有的资源最有发言权”。
(责任编辑:xhcen)
热点文章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