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养老问题上,再孝顺的儿女也取代不了政府的角色。
媒体报道说,香港政府决定从9月开始,对那些通过评估机制、身体机能中度受损、正轮候社署院舍或综合家居照顾服务的长者,每月提供最高达5800港元的服务券。服务券不是具体实物,政府每个月把钱直接投放到长者的信息系统。长者可以住在熟悉的环境里,自主地在所在社区选择“日间照料”或者“家居照顾”服务,用信息系统里面的服务券来付费。
不得不说,香港的老人家真是有福气!已经进入老龄社会的香港,政府开始着手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让长者自行选择最适合自身的服务模式便是其中一种尝试。通俗地说,这个计划就是采用“钱跟人走”的新模式,政府通过发出服务券直接将补贴使用权给老人,让老人在所处社区自主选择日间护理中心和家居照顾混合的模式,着力实现福利综合化,使老人得到持续无间断的照顾。
俗话说,家有一老犹如一宝。但对于社会来说,越来越庞大的老年人队伍怎么样才能得到合适的照顾,却始终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这里说的是有效的、到位的照顾,而不是仅仅每个月向多少岁以上的老人家撒一把钞票(尽管要做到这一点也并不容易)。8月中旬,广州越秀区有一名80岁的独居老人在家逝世多日方被发现,尽管生前政府为其安装了平安通,居委也有每周探访一次,但老人最终依然不为人知悄然离世。广州从2010年开始陆续在街道设置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并安排专门人手通过探访或电话形式服务街道内的老人,但面对庞大的老年人队伍,三两个社工这样的安排显然捉襟见肘。
香港是全球人口最长寿的地区之一。根据公开数据,香港女性平均寿命达到86.7岁,男性则为80.5岁,两者均勇冠全球。在人口越来越长寿的同时,社会老龄化问题也日渐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不得不佩服港府在养老思路上的细致入微。此前有舆论认为,有入住养老院但没有护理需求的长者,抢夺了那些身体缺损必须入住养老院长者的资源,形成了不少身体缺损的长者继续在小区生活。为了解决此类资源冲突,港府提出“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计划。换言之,对老人家照顾得有效和到位才是第一位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不是一回事,要追求的是结果公平。
此外,由于在广东养老的香港老人越来越多,港府还突破“福利不过境”的惯例,推出“广东计划”。对于在粤养老的港人来说,这项福利使他们无须再每年回港定居60天,也能领取香港政府派发的每月1135港元高龄津贴。相比之下,广州应对“银发社会”问题显得线条非常粗糙。不论是立个“豆腐法”规定儿女须常回家看看,还是推行备受争议的老年人乘车优惠,在解决老年人的福利问题上,有效作为均很有限。粤港两地同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价值观通行社会,然而在对待老人家的问题上,却粗细有别,值得玩味。
其实把话说白了,这是能不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问题。香港推出老人生果金制度,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制度创新了,但他们还顾及到长期在外居住的老人为领取津贴不得不在粤港两地来回奔波的难处。调查显示,现在至少有5000名香港人在广州市区范围生活,他们多数为本身在广州成长、在港居住条件欠佳并在广州有物业的老人。即使是整个珠三角地区,在此养老的香港人亦不超过五万,为五万名老人专门推行一个“广东计划”,诚意与细心由此可见一斑。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城市家庭模式的演进,三代同堂的模式已经逐渐被边缘化,老人家不与孩子住在一起,晚辈对老人家的照顾也遭遇到种种现实困难的阻击,养老社会化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选项。政府不得不为老人家想得更周到一点,照顾得更到位一点,结果更公平一点。在养老问题上,再孝顺的儿女也取代不了政府的角色。